观央视直播故宫云展《何以中国》

前天上午看见博物馆的老师在志愿者群里发的央视直播云展《何以中国》故宫文物特别展,刚好下夜班有时间,虽然晚上值夜班,没有怎么休息,但是因为想看,就特别精神。上午9:35分开始,时间长达4个小时,学习到了很多的知识。

主持人有康辉、张韬和《国家宝藏》栏目总导演于蕾。展览总撰稿金瑞国以及故宫博物院多位专家一起聊聊展品背后的故事。

《何以中国》展览共展出来自全国30家博物馆、博物院的珍贵文物130余件/套,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清代,包括石器、陶瓷、玉器、青铜器、金银器、书画、古籍善本、印章等类别,其中有何尊、长信宫灯、藏文《四部医典》等国宝重器。

总撰稿金瑞国表示,“何以中国”的策展理念就是以意象化的表达,将中华文明比作一条波澜壮阔的大河,将文明的起源、传承、发展比拟于河水的源、流、汇。

展览起首,通过三件重磅文物龙、玉琮、何尊,阐述了“何以中国”这个主题。

玉龙一个龙,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这是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玉龙,属于红山文化,它是1971年在内蒙古赤峰地区出土的。红山文化处于辽河流域,说明当地先民已经认可了龙的概念,而这件玉龙是当时的礼器。

浙江省博物馆藏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琮,其外圆内方的形状,象征着天圆地方。玉琮出土于杭州附近,良渚文化被称为“文明的曙光”。在这件玉琮的外表,有着细腻的雕琢,在同一时期的出土陶器上,也有如此细线的刻画,但当时并没有金属工具,说明良渚文化的先民们有我们至今无法了解的工具。


陕西省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西周何尊。这件青铜器的特别之处,是在它的铭文中,有“宅兹中国”四个字,这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来源。何尊底部有12行共122字铭文,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洛邑,建筑新都的重要历史事件,极具史料价值,而其中“宅兹中国”(大意为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区)更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根据这一铭文记载的历史时间,“中国”这个概念出现距今已有3060年了。


通过玉龙、玉琮与何尊这三件文物的呈现,表明中华文明从未中断,文物所代表的中华文化精神从未消散。何尊还是北京冬奥会火种台的设计原型,有着承天载物的意义,而展览中的长信宫灯,则是北京冬奥火种灯的设计原型,以长信之意,表达人们对光明希望的追求和向往。

这个是甘肃博物馆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看着好可爱,好呆萌吧。



山西博物院藏胡人吃饼骑驼俑。骆驼上的胡人在吃饼,眼睛中笑意盈盈。他吃的饼就是馕,而驼背上有帐篷的栅栏和幕布,这是旅人带着帐篷,在旅途中可以随时张开支架,搭帐篷休息。这样的帐篷有个圆形的顶,鲜卑族人称为“穹庐”,在《敕勒歌》中就有“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记录。



新疆博物馆藏汉代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织锦护臂在新疆和田地区出土,它代表了汉代最高织锦工艺水平。

织锦上的“中国”两字跟何尊上的“中国”两字有什么差别呢?故宫博物院专家解释说,何尊上的“中国”是地理概念,而织锦护臂上的文字出自司马迁的《史记》,是天象概念,比起地理概念更深了一步。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金瓯永固杯,是展览中颜值最高的展品。它虽为杯,外形却似鼎,当一只杯子被做成鼎的样子时,它的意义就升华了。这只杯子用料价值不菲,用了九成金20两、珍珠11颗、蓝宝石12颗、红宝石9颗,还有4颗碧玺。它是清代自雍正时期开始,每年新年来临之际,养心殿开笔时皇帝的御用酒杯,杯中注入屠苏酒,皇帝手书吉语,承载着紫禁城的新年祝愿。

湖南博物馆的皿方罍




皿方罍器盖从1956年起一直收藏在湖南省博物馆,而之后皿方罍身却是颠沛流离,流散海外近百年。目前是身盖合一,完壁归湘。

收藏界有“金石书画”的排行,其中“金”就是青铜器,排在收藏界的首位。青铜器历代以来被称为“国之重器”,是权力和威望的象征。而在青铜器中,以青铜罍最为珍稀尊贵,由于青铜罍流行的时间短,而且数量稀少。特别是方体罍更是百年难得。

你可能感兴趣的:(观央视直播故宫云展《何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