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成〈正蒙〉日记147。2020-12-2》

《金文成〈正蒙〉日记147。2020-12-2》

今天是庚子丁亥己卯,十月十八,2020年12月2日星期二。

三十篇8

【从心莫如梦。】

    船山讲解说,"物无所凭,自然而如其心所志",因为梦是纯精神的,所以说"物无所凭"。

    梦,是很好的"摆脱"物质"以讨论纯思维的入手处,所谓的纯思维就是纯逻辑的。我们学佛学的时候,常常被"心在何处"的提问问住,之所以被问住,就是因为很难摆脱物质而不能"思维思维"(黑格尔《小逻辑》)。

    心,不能有里、外的规定性,因为这是物理空间概念,属于有限的规定性;心,也不能是特殊的某一个,因为心是超越的普遍性;心也不能脱离"我"而言,所以心又有个体性。但个体性又是有限的存在,所以必须超越这个有限性。

    如何超越呢?如果利用外在的东西给予他越越性,就有了对立物,这个对立物就是他的终点。所以有限之物的持存,在于与它的对方有联系,这对方就是它的否定,并表明它自己就是那有限之物的界限。

    以下是黑格尔的一段论述:"但思维却是自己在自已本身内,自己与自己本身相关联,并且以自己本身为对象。当我以一个思想作为思考的对象时,我便是在我自己的本身内。因此,我、思维,是无限的。因为,当我思维时,我便与一个对象发生关系,而对象就是我自己本身。一般讲来,对象就是我的对方,我的否定者。但当思维思维它自己本身时,则思维的对象同时已不是对象了。换言之,此对象的客观外在性已变成被扬弃了的、观念性的东西了。因此纯粹思维本身是没有限制的。思维是有限的,只有当它停留在有限的规定里,并且认这些有限规定为究竟至极的东西。反之,无限的或思辨的思维,一方面同样是有规定的,但一方面即在规定和限制过程之中就扬弃了规定和限制的缺陷。所以,无限并不似通常所想象的那样,被看成一种抽象的往外的伸张和无穷的往外伸张,而是即如上面所说的那样简单的方式。"(《小逻辑·逻辑学概念的初步规定》)

【梦见周公,志也;不梦,欲不逾矩也,不愿乎外也,顺之至也,老而安死也,故曰"吾衰也久矣"。】

    张载说"梦见周公",讲的是一个典故,孔子去世前,常梦周公;临近去世前曾说"很久没梦到周公了,看来我已衰老"。

    为什么张载说孔子"梦见周公是志呢?船山讲解说,因为志的特点是无限的普遍的,不受时代、局势、地位等现实条件的限制,同时,志是伟大的崇高的,因为"志非时位所能为",权位势力并不能"换来"、"强来"、"买来"、"诱来"、"威胁"等手段所能实现的。换言之,志不能倚于外物,只能是个人自生的力量。可以说,这是对孔子梦周公的典故最深切的诠释了吧。

    接下来四句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谈"天"。

    "不梦,欲不逾矩也",矩,是天则——船山下的这个规定,启人良多——前面讲过,孔子的学习方法不同于常人,孔子是"以天德为志而不恃闻见以知","化而裁之"、"穷理尽性"、"无意、必、固、我,然后范围天地之化,从心而不逾矩"——孔子之法,"以穷理为基","灼见天地之神"。所以,"欲不逾矩"的"矩",解释为"天则",恰如其分,正是在"天则"统摄下,一切具体的事物和行为,"无往而不在帝则之中",何来的逾越呢!

    怎么理解"穷理尽性"呢?下面这一段马一孚先生的师生对话颇有启发意义:(马一浮)先生尝命“言志”,对以“读书明理”。(马一浮)先生云:“太宽泛,不惬老僧意。……理不在远,而在自心。从书上去求,乃不可得,书籍但能助发此心本具之理耳。古人尽有不读书而悟道者,六祖便不识字。顾吾自己从读书入,亦非教汝不读书,但年逾四十,读书须约之又约,否则已无及矣。适来言志,何不说“穷理尽性”?如此便有骨力,吾便满意。总由自己不肯承当,自己承当不下耳。”——《马一浮先生语录类编 教学篇》

    "不愿乎外",接上说,既然无往而非天理,而天理是绝对,"其大无外",所以,何来的逾越呢!

    "顺之至也",于天皆合,则于物皆顺。

    "老而安死也,故曰‘吾衰也久矣’",船山讲解说"形衰將屈,神将伸也"——这个注,真是神来之笔!

    明天继续。

【学习参考书目】

《张载集》张载著

《张子正蒙注》王夫之著

《诗集传》朱熹著

《诗三家义集疏》王先谦撰

《诗广传》王夫之著

   

   

你可能感兴趣的:(《金文成〈正蒙〉日记147。20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