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海说65:专业源于专注

《孟子》海说65:专业源于专注

告子篇: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孟子和告子讲了“上善若水”,有讲“专业精神”。

原文: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说:不要纠结怀疑大王的糊涂不明智。尽管天下有一种最容易养殖和生命力最顽强的植物,但如果你你把它放太阳下暴晒一天,再放冷冻室里冷冻十天,如此反复折腾它也活不了。正常人用不正常的方式对待他也不会正常了,我和大王相见时间不长,我来了我给大王一些正能量,可我一离开,那些奸佞小人就会包围过来误导大王,大王刚萌发善意恐怕就会被他们扼杀掉,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比如下棋只是一种小技巧,但不用心不专一学习还是不容易学会的。奕秋是全国闻名的下棋高手,如果让他亲自来教两个人下棋,一个专心致志,听话照做;另一个一面听一面想着如何去搭弓射箭捉天鹅,心不在焉。你说这两个人谁能学会,肯定是第一个。是因为他们的智力不一样,还是因为他们的老师不一样?当然都不是,而是他们的专心用心程度不一样罢了。”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对学生都是一视同仁的传播知识,可是学生万千,却成就不同。为什么?因为学生的尊师重道,专一程度不同。师傅领进门,学艺靠个人,同一片天地,因为理想志向不同,人的境遇就千奇百怪了。

如果一个人突然犯了糊涂,做了错事,要看根本原因是什么,是他的本性变坏了,还是受人误导了,是主犯,还是从犯,处理结果就会不一样。

人身边如果围聚的都是正义之友,都是积极正能量的智者,他就不容易犯错。可是如果一个人身边围聚的都是卑鄙小人,都是消极负能量的庸才,那他犯罪做错事的概率就大的多了。

告子在上一章里刚说,人性本无善恶,善恶皆因外部环境所影响。这一篇孟子就说,一个人很难抵制外围的影响力。如果一颗植物生命力极强,成活率很高,只要正常光合作用充沛他就茁壮成长,可是你把它暴晒一天,冰冻十天,如此反复破坏它的生长规律,那它照样活不了,长不成。

现在这些道理已经被演化到非常宽泛了,也很普通了,但当几千年前圣人孟子把他提炼成如此精辟的话语,并配以如此恰当的比喻,这可是伟大的理论发明呀!

所以,追本溯源,一切智慧的源头在古圣先贤,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根源都在经典里。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孟子》 海说65:专业源于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