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茶与人才

一直就对中华文化很感兴趣,或许这是作为一个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吧!书法、国画、武术、古琴……很多其实我们都不是很了解,但确实有一种深深的熟悉感亲近感,一种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的人都能感受到的东西,我们称它为中国风,中华魂。

最近妹妹在考茶艺师,我也跟着蹭了两节课,涨了点茶艺小知识,悟了些人生小哲理。

要泡茶先得选茶叶。什么样的茶也好呢?上课的钱老师给我们举了几个例子。他让我们千万不要相信那些茶商说的野茶。他们嘴里吹得很好,说野茶长在山上天生天养,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在天然环境下成长的。她说,你们想想野茶能长得好,这可能吗?首先,环境。一般肥沃的土地都被人类开垦,没有人去种的那大多是十分贫瘠的地。其次,没有人去悉心种养,长在犄角旮旯里的茶能长得好吗?

也不要买茶农自家种的茶,不要相信什么祖传的秘方。自家小作坊出来的,设施设备环境受限,制作时工序步骤简陋,出不了好茶。更不要去买那种旅游景点所谓现炒的茶,那些纯粹就是做做样子,尤其是旅游景点超过500块茶叶的,水分很多。那到底哪种茶是好茶呢?要买老字号、有品牌的,最好到专卖店去买,价格不会坑你,质量不会差你。

越听越觉得,选茶跟选人才有点像。那些没有人悉心照料的野孩子,和那些温室里长大没有见过世面的乖孩子最终都成不了人才;而那些家室、背景、学历都好的名门之后成才比例比较高。为什么寒门难再出贵子,我想也是这个原因。当然这里只讲成才,其他不论。当然,寒门也是可以成才的,但那是需要走更多的弯路吃更多的苦。名门也有不成器的,那什么我爸是李刚啊、李天一啊真是坑爹。

接下来是泡茶。钱老师教过的两种茶叶冲泡方式有很大不同。

在上茶艺课之前,我以为茶叶都是一样的冲法,把茶叶放进去,再把水倒进去就行了。但其实这里面很有讲究,茶叶的克数、水的温度、冲泡手法都不一样。就拿龙井和碧螺春来说,龙井在温杯温好以后逆时针直接冲泡也行,但是碧螺春不能用开水冲泡,要等水温降到80℃左右,而且是先倒水,然后再放茶叶,而且茶叶还得用茶则盛好,一点一点抖到杯子里。还有,碧螺春要想再加水,得把杯子呈45度角,一点一点用杯壁下流的方式加水。因为碧螺春太嫩了,经不起一下子冲开。按照老师的方法,我也试了试,果然喝起来清香没有苦味。

洗茶又叫醒茶,钱老师说,所有绿茶都不用洗茶,但是红茶需要。她还说,再好的茶,如果没有好的茶艺师冲泡,也未必好喝;再差的茶,如果冲泡地好,也可以是一杯好茶,关键就在于冲泡方式。

就像选用人才一样。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好的伯乐慧眼识英才,古有萧何月下追韩信,今有马化腾开车送张小龙上下班。每个人都是有潜能的,关键在于被激发了多少。而往往有大才的人都比较有个性,需要用适合他们的方式来对待,就像怎么泡好茶叶,得看茶艺师的手艺一样。

茶艺课上,老师还说了,一杯茶的好坏要看水质。她说崇明岛的茶泡出来就是比上海市区的好喝200块。有的学员不信,当场质疑:“不是说青草沙水质也挺好的吗?”老师回答她,你真的以为市区的人都能喝青草沙的水吗?老师的话让我联想到剑圣喵大师的说过的一个故事。

喵大师之前因得罪领导下放到云南山区支教,支教的老师们大多愁眉苦脸心情很糟,他也不例外,但是一位黄老师改变了他,使他在贫苦的支教环境下开公众号、写书、成为畅销书作家。那位黄老师把他带到自己宿舍,给他泡了一杯茶喝,问他怎么样?剑圣觉得平平无奇。接下来,黄老师又从床底下拖出来一个桶装水,再用这个水泡了茶给他喝。剑圣喝了以后觉得这个茶太好喝了。但这两杯茶其实是用同样的茶叶泡的,关键是水不同。第二杯泡的水是黄老师清晨到山上一点一点接的山泉水,所以泡出来的茶特别好喝。

剑圣如此聪明,立刻就懂了黄老师的用意,那是在鼓励他,不要被外部环境所困扰,如果心境开明,同样能成为一杯好茶。于是,他在艰难的环境下奋力写书,终成一代网红。

成为人才,外部的环境很重要,社会的支持很重要,但是最最重要的就是你自己。你的想法、你的认知、你的努力、甚至是努力失败也比不去做你自己要好。因为只有你最了解自己,知道你是谁,从哪儿来,要到哪里去,知道你是哪杯茶,该用哪种方式冲泡,适合哪一种水。

你可能感兴趣的:(泡茶与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