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小茶
姜文,中国最有个性的演员、导演,功成名就,金鸡、百花双料影帝,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可就是这样一个满脸写满牛X的明星,也会和我们一样自卑。
有一期“十三邀”邀请姜文做嘉宾,姜文坦言,他和母亲的关系令他感到人生的失败。
姜文说了两件小事。
一件是他考上中戏,兴冲冲地告诉母亲,母亲把通知书往旁边一扔,说你看你衣服还没洗呢。姜文就去洗衣服了……
后来他出名了,别人家的孩子赚钱,给父母买房,姜文也给母亲买了房,但她妈妈不愿意去住。
在这段亲子关系里,姜文一直努力讨好母亲,希望得到她的认可。
看完姜文的这段采访,我不禁发出一声感慨:有多少人,拼命的去努力、获取各种各样的成就,看似风光无限,可心里却始终住着一个自卑的小孩。就好像我不在乎任何人,我终其一生的努力只是为了让父母看见我、认可我。
父母对孩子的认可、信任和爱真的有这么重要吗?
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
他们到一所小学,在一至六年级各选了三个班,对这18个班的儿童进行了“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
测验结束后,实验者把一份写着“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学生名单给了教师。并叮嘱他们要保密,免得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其实,这个名单并不是根据测验结果确定的,而是随机抽取的,罗森塔尔根本没有去看这个测验的成绩。
神奇的是,8个月后,再次智能测验的结果发现,名单上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教师也给了他们良好的品行评语,而且这些学生明显性格更外向,自信心、求知欲都变得更强。
面对这个结果,罗森塔尔提出了一个词,叫“权威性谎言”。他认为,他对于校方来说是权威,而校方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权威。
首先,他以“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调动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期待心理,这种期待传递到学生身上,最终这些学生果然变成了这样的人。
罗森塔尔等实验者认为,虽然这些学生并没有得到明确的语言信息,但教师在接收到实验者的“谎言”后,潜意识中会对这部分学生更加关注,期望更高,这些都会反应在教师对学生们的情绪和态度中。结果就是这些学生得到的积极反馈越多,就越有学习热情,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正向循环,因此最终学生的行为表现和成绩就会接近老师的期待。
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它证明了权威期待的巨大力量。
积极的期待,是最好的礼物
让我们重新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父母对孩子的认可、信任和爱真的有这么重要吗?
有,而且非常重要。
因为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有一个最原始、最重要的权威,就是父母。
对于小孩子来说,父母就是那个拥有权力、威望、资源的一方。
我们每个人,对自己最初的认知,都是来源于父母。换句话说,就是我们所认为的自己,在生命的初期,都只是父母内化给我们的而已。
中国的孩子,很多接受的都是父母打压式的教育。这些爸爸妈妈仿佛是同款打造,对孩子始终不满意不表扬,以为这样,他们就会永无止境地好下去。
湖南卫视曾播出一期《少年说》,里面有个小姑娘一脸悲伤地对母亲说:为什么你总是拿我跟别人比较,难道我的努力,你看不到吗?
妈妈的反应是什么呢?
妈妈一脸昂扬、无所谓的说:我认为在你的性格里,不打击,你就有点飘。
她信奉不打击不成才。
结果就是孩子始终没有得到妈妈的认同,难过地跑下台。
打压式教育能不能让孩子成才我不知道,但是越是打击,孩子越没有自信倒是真的。
在这种打压式教育下,父母传递给孩子的永远是:你不够好、你不够优秀、你不够有能力、你的努力还远远不够、你还差得远呢。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把父母的评价内化为自我评价,而自卑,就是一种“永远不够好”的自我评价。
只要有一个任务做不好,就会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崩溃;
觉得自己不够开朗,所以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
很怕被指责,一旦被否定就会很低落,拼命地自我批评;
就算被别人夸奖,自己都不敢相信被夸的是自己;
……
就算他们努力让自己变得再优秀,内心依旧会被自卑折磨着。因为永远都会有更优秀的人出现,而生活也总是会有意外和失败,所以他们总会感觉“不够好”。
那个外在挑剔的爸妈,被他们内化为了内在挑剔的父母,永远留在心里,这,就是自卑的源头。
所以,家长对孩子有什么样的期待,发出了什么样的预言,对孩子的成长是一件非常关键的事。
如果你对孩子发出的是不太积极的预言,内化到孩子心中,就形成了所谓的自卑。
反之,如果你对孩子发出的是积极的预言、真心相信孩子是好的,内化到孩子心中,就形成了所谓的自信。
这份积极的预言,不是说你嘴上说着认可、鼓励就行,而是你要从心底里真的认可Ta,从心底里对孩子发出的是满满的喜欢。
而对孩子来说,在生命初期,能遇到这样满心喜欢自己的父母,便是最好的命运馈赠。
本文为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私信联系本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