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卫星》

刘子超/著

2020年新冠疫情突然袭来,旅行特别是跨国旅行一夜间变得艰难险阻。平常一张机票就能够穿越大洲、横跨海洋,现在似乎都成了梦幻泡影。外部世界变得可怕且危险,疫情如同海水,把各地的人们变成了一个个孤岛。

也正是在与世(界)隔绝的这段日子里,我们才重新发现旅行的重要性。而当无法亲身前往,那些旅人们的故事、于行走之中写下的文字和观察就尤为珍贵了——我们不能直接踏上异域的土地,但是饱含想象力的文字可以。

就是此时,我注意到了刘子超所写的这本《失落的卫星》。瞬间吸引我的,不仅是作者所游历的中亚对我来说非常陌生新奇,还有作者独特的旅行方式。相较于那些热衷旅游胜地,或为了几张好看的网红照片、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方式,刘子超一定是“反风光主义”旅行,他的书里没有对风光美轮美奂的描述,或五花八门文采飞扬的旅游攻略,每一篇都是踏踏实实深入腹地,与当地人谈话、交流、一起生活的真实记录和抽离思考,十分触动心灵。

本书分为五部分,分别是刘子超九年间游历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五国,他重走了曾经的丝绸之路,在核爆场和无人区驰骋。他说自己想要认识中亚这个“最陌生的邻居”,努力呈现对这些国家“私人化的、带有文学性的描述”,因此选择更多地和普通人交谈,倾听他们暴富、流亡、迷失、困守的真实故事。他在高原、咸海、山地和废城间游走,去军火大亨的故地,去六世纪佛塔遗址,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故居,去军事疗养院、城市巴扎和穆斯林经院;遇见粟特时代遗留的武则天壁画、将未来寄托于中文的塔吉克青年、废弃的核试验场、离异的中亚寂寞少妇、还有一位困守咸海七年的中国孤单男子......

他在中亚的路线,以徒步、吉普、骑马搭黑车等各种方式,从城市、村镇,到山脉、荒漠、咸海……他似乎不是在地理维度上旅行,而是在时间维度里逆向而行,九年间的中亚探寻,寻找着那个失落的卫星过去的轨迹。

“卫星的轨道很难由自己决定,它总是被周围更大的行星所左右。”刘子超说,他想在书中探讨的就是这种迷茫的状态。

一位吉尔吉斯斯坦的青年作家,告诉刘子超,现在的俄罗斯文学界不成气候,没有突出的作家,在俄罗斯发表作品没什么意义。即便他的母语是俄语,他仍然坚持使用英语写作,刚在美国的中亚期刊上发表自己的作品。他在美国期刊发表作品,并在文中塞进了移民题材下的各种政治正确元素,情节非常戏剧化。

“这样刻意的设置使他的作品失去了本土性…这样的作品缺乏青年作家真实的创作欲望,只是迎合美国读者喜好的产物。”刘子超说。他看到了中亚作家所面临的困境,受困于匮乏的社会经济,在吉尔吉斯斯坦,作家只能移民,或是使用外语写作。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是把自己的故事塞进他者的框架,最后都可能成为离散作家。

如此这般,刘子超的《失落的卫星》讨论的是中亚前途不明的暧昧状态,它徘徊于全球化的边缘,困于大国之间。虽然苏联历史过去已久,但影响依然保留在这些国家,与当地文化产生冲突。而当世界都在关注东西方的对立时,中亚仿佛被忽视了。作者深度地呈现了在那里形形色色的人,他们徘徊在希冀与失意、自由与迷失之间的现实状态。

读完本书才发现,作者所记录的中亚旅行经历远远超出了旅行二字,不仅极大丰富了我对于中亚国家的认识,还在文字下引发了深思:帝国崩散后的独立是新生么?后苏联时代下中亚各国这三十年的痛楚是重生的阵痛吗?这个卫星会找到牵引它的行星吗?个体的命运何去何从?

喜欢这本《失落的卫星》,喜欢刘子超的这种旅行文学。

以下是作者镜头下的中亚:

瑞士里的村落


浩罕小巷卖馕的少年


兰加尔的瓦罕女孩

你可能感兴趣的:(《失落的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