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纷呈宋王朝(第四部,第四章,第二节)

              第四章 开禧北伐梦成空

                    第二节 开禧伐

南宋紧锣密鼓地准备北伐,金国也没有坐等挨揍。公元1205年四月,南宋武学生华岳上疏,劝谏朝廷不应该用兵,擅自启动兵端,并请求将韩侂胄、苏师旦、周筠斩首以谢天下。韩侂胄大怒,将华岳逮捕入狱,送建宁地方官严加看管。大宋两百多年历史,底层士大夫上书捋当权者虎须之人层出不穷,可能和太祖赵匡胤告诫祖孙不杀言官有很大关系。

南宋华岳搞这么大动静,消息传到金国,一直忙着喝酒玩乐的金国皇帝完颜璟终于知道该干点正事了,召集大臣询问,可这些大臣麻木不仁,都说,宋国手下败将,自顾不暇,还敢出兵打我们?是哦,从来都是金国揍宋国,宋国啥时候敢自找苦吃?除非太阳打西边出来。

当然也有清醒人,完颜匡道:“宋国无事设忠义保捷军,取太祖‘开宝’及真宗‘天禧’年号,改元为‘天禧’,这是时刻不忘中原的缘故啊!”

完颜匡的话让完颜璟的酒醒了不少,命副宰相仆散揆汇集兵马,镇守开封。仆散揆一到开封,先设置河南宣抚司,接着以宣抚司名义,移文到南宋朝廷,指责大宋破坏盟约。

南宋朝廷答复道:“边将擅自做主,惹事生非,已经将他贬黜,派出的兵也召回来了。”仆散揆将信将疑。因为公元1205年六月,确实有淮东安抚使郑挺,擅自接纳归正人牛真,且出兵袭击金国边境涟水军,结果失利。郑挺无组织无纪律,被罢免了。

仆散揆不太相信,殿前副都指挥使郭倪、濠州守将田俊迈引诱虹县(河南息县,属金国边境县)苏贵等为间谍,对仆散揆道:“宋国在边境增加卫戍,都是为了打击盗贼,听说大帅建立宣抚司,更加不敢撤卫戍了,而且我听说这些兵员都是百姓,自带粮草,忍饥忍饿,还死了不少呢!”仆散揆这回相信了,向完颜璟秉奏,完颜璟一听哈,原来是误会,命仆散揆将宣抚司解散了。

当时也有劝完颜璟先发制人,主动攻宋。完颜璟国内矛盾一大堆,还要抽时间喝酒呢,哪有精力派军南下?因此义正言辞地道:“南北和好几十年了,百姓害怕兵端!”

时间过得很快,到公元1206年四月,韩侂胄觉得准备充分了,开始排兵布阵。主动出击,北伐中原,这是南宋第一次以朝廷名义主动进攻金国,意义是积极的!

北伐大军分三路:

西路,命程松为四川宣抚使,吴曦为宣抚副使,主攻陕西。

韩侂胄这个任命,是典型的贯彻文臣指挥武将的老方针。如果吴曦后来不叛变,这个方针无疑是错的,而事实上,吴曦后来真反叛了,我们便不能指责。可是韩侂胄在用人细节上,显然是失误的,凭程松的能力,能够制约吴曦么?更为画蛇添足的是,一个月后,韩侂胄又任命吴曦为陕西宣抚使,有便宜行事的权力。既然让程松制约吴曦,又让吴曦独立统军,岂不是为程松制造掣肘?更为严重的是,吴曦此时已经在密谋投敌,韩侂胄、程松却毫无所知,终于酿成大祸。

中路,兵部尚书薛叔似为湖北京西宣抚使,御史中丞邓友龙为两淮宣抚使,薛叔似从湖北出兵,邓友龙从两淮出兵,攻敌目标是开封。

东路,殿前副都指挥使郭倪为山东、京东路宣抚使,鄂州都统赵淳为京西北路招抚使,攻敌目标是泗洲、宿州、徐州、海州。

四月二十日,为了再一次激励人心士气,韩侂胄顺意民心,命言官追论秦桧主和及误国的责任,削夺秦桧的“申王”王爵,改谥号为“谬丑”。

四月二十七日,东路郭倪首先发起进攻,郭倪命镇江都统制陈孝庆和武义大夫毕再遇攻克泗洲(江苏盱眙东北),中路江州统制许进收复了新息县(河南息县),二十八日,光州(河南潢川)的民间武装孙成收复了褒信县(在河南息县)。

五月初一日,陈孝庆乘胜出击,又收复了虹县(安徽泗县)。

韩侂胄闻前线告捷,心中大喜,命主管学士院的李壁起草伐金诏书,宣言:“天道好还,中国有必伸之理,人心孝顺,匹夫无不报之仇!”五月七日,南宋正式下诏北伐金国。


佐料:《宋史.毕再遇传》详细描写了毕再遇如何攻取泗洲。

郭倪派毕再遇和都统制陈孝庆攻泗洲。毕再遇请求挑选敢死队为先锋,郭倪选派了八十七人给他。宋军进攻时,金军早知悉,预先关闭了榷场,堵塞了城门做准备。

毕再遇道:“敌人可能知道我们的进攻时间,兵贵出其不意,我们不如提前一天进攻。”陈孝庆觉得有道理。毕再遇先犒劳军士,顺便做了一番思想动员,然后率兵逼泗洲。

泗洲有东西两城,毕再遇将军旗、船只陈列西城门前,让金军误以为他们要攻西城。然后率军从山后绕到东城南角,突然出击,杀敌几百,金军大败,守城者开北门而逃。

毕再遇得了东城,返回到西城,树立大将旗帜,在城下大喊:“大宋毕将军在此,你们都是中原人,快来投降!”金军骚动,淮平知县从城上垂绳下来投降,西城也被收复。

郭倪闻收复泗洲,前来犒军,拿出御宝刺史牙牌奖励毕再遇,毕再遇推辞道:“国家在黄河以南有八十一州未收复,现在夺回泗州两城就得到一个刺史的官职,以后还用什么来赏赐?况且招抚手中有朝廷几块刺史牙牌?”

毕再遇既勇又忠,实为南宋之幸!

你可能感兴趣的:(精彩纷呈宋王朝(第四部,第四章,第二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