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所向,打倒军阀,北伐为何能够节节胜利?

本文概要

1、大纲:了解北伐前夕的政治背景以及国共两党所做的充分的准备

2、时间跨度:1924年—1927年

3、重要名词:第一次国共合作 新三民主义 黄埔军校 两次东征

4、重要人物:孙中山 周恩来 陈炯明 叶挺 蒋介石

国共合作的背景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面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和国内严重的民族危机,谋求争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以扩大自身力量,孤立敌人,“尽管有些同盟者是暂时的、动摇的、不稳定的、靠不住的、有条件的”(列宁语)。

而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党经过长期的反封建和反军阀的斗争,面对强大的敌人屡败屡战,屡战屡败,也迫切需要合作者和同盟者。

伟人的思想转变

孙中山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领导人,他晚年意识到他创立的国民党是一个成分复杂、组织松懈的团体,特别是亲身经历了身边将领陈炯明的叛变,更加意识到军阀的不可靠。

当他看到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国内五四运动的蓬勃发展,开始注意人民的力量,他的观念逐渐发生了转变,开始与新生的中国共产党接触。

这为国共合作提供了可能。

国民党一大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由孙中山主持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东召开。部分共产党员参加了大会,大会通过了新的党章,改组了国民党组织,选举了有共产党员参加的新一届中国国民党中央领导机构,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形成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等三大政策,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

国民党的改组,表明孙中山希望建立自己领导下的强有力的革命组织,从以前依靠军阀合作转变到依靠自己、依靠发展人民群众、创建自己的军队等方向上来。

创立黄埔军校

孙中山希望通过创建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1924年6月16日,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于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正式成立,简称黄埔军校,目的是为国民革命培养和训练军官,孙中山在开学典礼上致词:“我们开办这个学校,要用里面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创立了革命军,我们的革命才能成功”。

共产党员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叶剑英、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等先后参与军校教育工作。

中国共产党从各地选派许多党团员和进步青年到军校学习,并逐步成为军校的骨干力量。军校的建立、组织、训练、管理,是国共合作的重要内容,黄埔军的战斗力,即将在随后的平乱和北伐中得到证明。

平定叛乱,稳定广东

1925年初,陈炯明趁孙中山北上之际广州空虚,自任总司令,以约7万之众分三路进逼广州;1925年9月,陈炯明军余部共约3.5万人再次叛乱。广东国民政府以留守军和黄埔军校校军等共约5万人,组成东征联军,彻底消灭了以陈炯明为首的广东境内的反动势力,为统一广东和创建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广东成为北伐战争的大后方。

战前充分准备

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和组织下,广东国民政府确定了举行北伐的目标并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在国民党内暂时统一了左右翼思想,其次开始做战争动员和军事准备,第三在北伐军未来必经之路的湖南、湖北、安徽、河南等地发动群众,特别是组织农民做接应工作;全国工农革命运动风起云涌空前高涨,都说明未来的北伐将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响应。

军阀混战,力量削弱

当时中国大地军阀割据,为了争夺中央统治权,直系吴佩孚、孙传芳两系,奉系张作霖等大军阀连年混战,各自损失不小,为了支出高额的军费,不惜投靠帝国主义出卖主权以获得大量借款。

军阀统治区内,赋税连年增加,百姓苦不堪言,因而农民运动和工人运动连续不断;国民政府革命军发动北伐,打倒北洋军阀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的迫切愿望。

从南到北,虽然军阀拥兵六七十万,但却在国共合作开创的大革命形势面前惶惶度日。

北伐誓师

通过以上分析,国民政府在政治上占据有利位置,得到全民人民支持,组织上有国共两党的紧密合作,经济上获得广东等几省的有力援助,军事上做了有效的动员和组织,且有黄埔军校培养的大批军事干部参加,只等冲锋军号声的响起。

1926年5月,以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为骨干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及第七军一部作为北伐先锋,进军湖南,攻克攸县,揭开了北伐战争的序幕。

7月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颁布北伐动员令及《告将士书》《告广东人民书》《告海外侨胞书》;9日,举行国民革命军北伐誓师大会,部队和各界民众5万余人参加大会。国民革命军共有8个军,约10万人正式出师北伐。


更多历史文章,请持续关注公众号 “云竹文斋”!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你可能感兴趣的:(民心所向,打倒军阀,北伐为何能够节节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