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西凉剑圣】本文预计阅读耗时6分钟
熟悉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关中乃易守难攻之地,秦、西汉、唐,中国历史上这三大强盛王朝的霸业,都和关中的地理优势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不过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在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关中东部最重要的屏障叫做函谷关;而到了汉末之后,关中东部屏障就变成了潼关。
函谷关与潼关,这两个关隘地名,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关中平原
一度辉煌的函谷关
在先秦时期,崤山山脉几乎隔绝了中原和关中东部之间,所有陆上通路,仅在北部靠近黄河的稠桑原一带存在一条十余公里长的“裂缝”,而这狭窄山谷的入口,正是函谷关!
▲古代的函谷关复原图
若要正面攻打函谷关,来犯之敌需要先当着守军的面,横渡湍急的弘农河;再进攻巍峨险峻的城墙。即便最终侥幸攻克了关隘,也还要穿过长达十几公里,仅能容纳几个人并排穿行的狭窄山谷,行军风险极大。
这对古代军队而言,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到东汉初年,还有人称赞,就是用一丸泥土阻塞函谷关,关东的军队也难以突破。这种易守难攻的地形,为关中地区兴起的政权,争霸天下提供了巨大的优势。
然而,函谷关能阻挡人类的大军,却阻挡不了自然地理变迁的伟力。
到了东汉末年,由于黄河的侧侵作用,函谷关以北的黄河开始向北偏移,加上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在函谷关以北的峭壁脚下堆积,最终成了大片浅滩。
这片浅滩的出现,使得从东面攻入的军队,不必再经过函谷关,直接从北面的河岸,绕过崤山山脉,前往关中平原。
曹操征伐关中时,因嫌函谷旧关道路险恶,于是下令在北岸的浅滩上,凿建新路,并在那里建立了关城,史称“魏函谷关”。这条新道路的形成,标志着函谷关不再是进入关中的必经之路。
新兴的汉潼关
在函谷关失去原先的防御优势后,古人就开始寻求新的替代品,于是潼关就此兴起。
汉末的潼关位于潼关往西约七十公里,一处名为麟趾塬的台地之上。麟趾塬北侧紧靠黄河,河水直接紧贴着塬体而流。麟趾塬南侧则连接秦岭山脉,山势险峻。
与在山道入口设防的函谷关不同,汉潼关选择设立在山路的制高点。东面来的军队,若是想进入关中平原,必须先穿过一条名为“黄巷坂”的狭窄山路,这条“黄巷坂”宽仅数米,只能容纳几个人并排前进,是设伏的绝佳地点。
在费力穿过这条山路,登上麟趾塬顶端后,敌军才能看到险峻的潼关城墙。即便攻克了潼关,他们还需进入名为“禁沟”的险峻河谷,然后沿着禁沟向北行进,直到潼水和渭水交汇处,才能走出这片山区,踏入关中。
汉潼关兴起后,函谷关很快便被放弃。关中与关东的分界线,也从函谷关变成了潼关。
尴尬的唐潼关
汉潼关虽然险峻,但奈何“岁月是把杀猪刀”,地貌的变迁导致函谷关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那它同样不会放过汉潼关。
几百年的地质变迁,令发生在函谷关身上的剧情,在汉潼关身上重演。
隋唐之时,由于黄河持续向北斜侵,水位逐渐下降,曾经紧邻黄河的麟趾塬北侧山壁,出现了大片的浅滩,出入关中的行人,不需要再翻山越岭,登上麟趾塬,穿过潼关。只需走河边浅滩就能进出关中。
因此女皇武则天在691年,将潼关从麟趾塬上,北迁到黄河岸边,把守这一新出现的通道。
▲唐潼关地形示意图
唐潼关,北临黄河,南接峭壁,视觉上比过去的汉潼关更加险峻。可唐潼关却存在一个巨大的隐患,那便是昔日“汉潼关”所在的山路依然存在。若是东面的来犯之敌,重走这条小路,便能轻易迂回到唐潼关城后。
为了解决这个巨大隐患,唐朝皇帝禁止商旅行人在原先的汉潼关道路上通行(禁沟地名由此而来),将这条道路彻底废弃;并在山路上设置了名为“十二连城”的多座小型关隘,以防有人偷渡“禁沟”。
但要负担的防线长度加大,也使得潼关的防御优势大为减弱,对守军的兵力、物资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国家军力强盛时,这尚且不成问题,可若国家衰落,潼关防线便难以维持了。
例如晚唐黄巢起义时,黄巢起义军在发现禁沟守备空虚后,便一边在正面牵制潼关城内的守军,一边派精锐突破禁沟,迂回到唐军后方,最终攻克了潼关。
无独有偶,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也是派兵从禁沟迂回到潼关后方,前后夹击,攻克了潼关城。(此说出自《国榷》,也有史料称李自成是让部队扮成明军逃兵,骗开了潼关大门。)
▲现代唐潼关三维地形示意图
从现存的一些老照片来看,最迟在清末民国时期,唐潼关旧址的北岸,又出现了大片可供穿行的浅滩。可见唐朝之后,潼关北岸的浅滩依然在不断扩张。
▲老照片中的潼关
不过唐朝之后,由于气候变迁、经济中心转移等因素,关中不再是历代王朝都城的所在之地,潼关的军事重要性也大大降低,因此不管地貌如何变迁,历代皇帝都没有再动过迁移潼关位置的想法。
结语
从函谷关到唐潼关,关中东大门的几度变迁,昭示了自然地理也非一成不变,曾经的险要关隘,也可能因为自然变迁失去原有的地位,需要人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策略。
某种程度上,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孟子所说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本文完)
本文文字内容系轩辕春秋文化作者团原创
部分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随意转载,欢迎读者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