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剧继续更新中……
前两次分别就“问题学生”“家庭功能”留下些许读书听讲座痕迹,对自己也是难得的深度学习。詹校长的精彩还在继续——
教育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六个字这么简单。还需要我们梳理好关系,选择足够理性的立场,抓好阅读,为学习营造更好的氛围,客观对话,巧妙利用游戏………这些形成强劲的合力,才能助力孩子们的教育之舟驶向他们各自的人生海海。
关 系
人是关系的动物,社会是关系的产物。曾经有一个形象的比方,说整个社会就是一张网,我们就是这张巨大的网上面一个不起眼的网眼,牵一发动全身。想想也是,有人在社会上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有的人却举步维艰、孤家寡人,说到底不还是各种关系处理的顺与不顺的原因吗?
好的关系才是好的教育,关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家庭中,若亲子关系紧张,父母的话孩子自然听不进去;课堂上,如师生关系不融洽,孩子很难做到亲其师信其道;家校间如果缺少足够交流,也很难形成合力助力孩子成长。
三方形成合力,孩子才能在“关系”这条河中尽情嬉戏,快乐游弋,才能未来在社会立足、发展、飞得更高。
判断教育成功与否,就是看这个孩子在未来的社会中能否处理好各种关系。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的问题是学习问题。学习问题只是表象问题,实际上是关系出了问题。
最常见的是孩子跟哪个任课老师的关系好,这门学科的成绩就水涨船高,反之亦然。(想想当年我喜欢历史,不就是因为初中高中有幸遇上两位我喜欢的任课老师么,到现在对历史知识依然保有足够的热情,感恩感谢他们!)
孩子周围的人际关系差,他的学习也也好不到哪儿;孩子在家中与爸妈关系紧张,就容易表现为厌学、焦虑、暴力。
所以关系问题是所有问题的源头。
教育的顺序应该是关系——兴趣——规则。很多人把关系搞颠倒了,一开始就讲规则、立制度,关系就弄僵了、破坏了。先把关系处理好了,兴趣自然而然就产生,有了足够的兴趣。许多规则不用刻意要求,孩子自然愿意遵守——他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规则是维护关系的,过于死板、生硬、教条也会破坏关系。
所以,建立关系比建立制度更重要。
詹校长说“规则是玩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信任是做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关系是做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
对我来说确实耳目一新,甚至脑洞大开。我真的认为规则就是墙上挂的,需要三令五申耳提面命的。规则竟然在带孩子们玩的过程中,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也能自然而然形成,果然是大道无痕!
詹校长讲了一个小故事:操场上,一个孩子已把苹果吃了一半,看到校长过来了,随手就递过去,“校长,吃苹果”,校长接过去,竟然几口就把苹果啃完了……这个失去父亲的孩子就在那一刻把校长当做了他的父亲!他们的爱、信任和关系就是通过这个小细节链接起来的。
教学有方法,教育只有做法,需要做给学生看。言传身教,身教显然胜于言传。
立 场
站在什么角度思考问题很重要,要想公道打个颠倒,说的就是立场问题。
我们的活动、我们的教育是为了表演(成人立场)还是为了孩子的表达(孩子立场)?这个直击灵魂的拷问值得所有跟教育有关的人深思。
詹校长去帕什雷夫学校参观,看到他们一年级的教室门上贴着这样的字样:进教室之前可以带着笑容、带着愉快、带着爱心,可以学习、可以犯错、可以开玩笑、可以思考。
这就叫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思考。
我们的学校要求孩子不能犯错,犯错了要写检讨,要保证再也不犯错,詹校长问如果孩子在学校不能犯错,那他到哪里去犯错?孩子们连错都不犯,还要学校干什么?问得你我都低下了高高昂起的头。
作为校长,要办孩子的学校(办学校要心里想着孩子),作为老师,要做学生的老师(老师的心里不能只装着教材、考试、分数、问题、利益,一定要装着学生),一个老师眼里装着学生,心里装着教材,就是没有应付不了的课堂,这种老师本身就是课堂。
阅 读
在詹校长看来,通过阅读可以满足孩子,观察孩子,发现孩子,跟孩子找到共同的话题入口。还记得初入职场时遇到的个别难以管理的孩子,那时候根本不知道读一些教育管理方面的书从中找答案,就是单纯的给他们几个提供书来读,因为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几乎没有他们听得懂的,还别说,不止是跟我聊得来,收服了他的的心,到现在还保持联系呢。
有时候,家长对孩子沉迷游戏无何奈何,问家长孩子在玩儿什么游戏呀?家长说不知道。其实家长应该去留心游戏吸引孩子的兴趣点是什么?弄明白了这一点,游戏就可以变成家长与孩子的话题入口——这也许就是“疏比堵效果好”的例证吧。
当然,阅读的重要性自己得到了全社会的共同重视,詹校长选择的侧重点更是另辟蹊径。
学 习
学习当然是教育的重头戏,人类已经过了农耕时代,机器时代,网络时代,这三个时代的学习也经历了从传授(因为信息量很小)到统一到获取的变化。
那我们教育界的学习与时俱进了吗?詹校长归纳说我们现在是用农耕时代的思维、机器时代的教法去教互联网时代的孩子。太犀利也太一针见血了!
他不乏诙谐幽默地说“现在孩子们被关在教室里多好呀:既安全、成本低,又效率高、知识被统一,短平快嘛”。
学校是不是学知识的地方?是的,学习是为了满足每一个孩子的生命需求,而非为了一张张试卷,以及试卷上那一次次的分数。
对 话
对话不是简单的耳朵加嘴巴,对话极讲究艺术。
比如一个教师发现两个学生在打架,会问:你们在干什么?你们不知道这是破坏纪律吗?你们不想上学了吗?
这就不叫对话,是指责,是质问,是把矛盾升级。
对话就是要倾听对方的声音,让对方有话可说。
说到底还是通过对话关注孩子、了解孩子,看见孩子的需求。
游 戏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把游戏分为两种,有限的游戏是为了决胜负;无限的游戏是为了继续玩下去。
玩下去是为了把关系延续下去。
教育就是要多给生命一条路,一条可以玩下去的路。
教育就是创设最优的“游戏”环境,让孩子在“游戏”里建构自己的学习知识关系和价值体系。
这种建构不是灌输,是可以推倒重来。(孩子们不就是在不断的推倒重来搭积木中学会了许多吗)
教育是一种成全,成全孩子,成全自己,成全生命。
教育是建构关系,关系是满足需求。
人的本质需求是生命需求,需要被觉察,被关注,被理解,被满足。
我们要做的是解决问题不是消灭问题。
听张校长的讲座,多次有茅塞顿开之悟。很多原来不曾想到的考虑到的环节经由他的点拨才发现原来如此的至关重要。之前迷惑不得解的也被他四两拨千斤般拨云见日了。
活到老学到老,而且还要向业界资深大咖多学习,学习确实是一件妙不可言的乐事。
Ycy207--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