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所谓“心性成长曲线”

导读(今日状态:躺平回血):

什么是心性成长。

一个新人在职业生涯起步时,一定要先聚焦于技能曲线上,以掌握技能的多样性和纯熟程度驱动自己的成长;


你的职业成长存在着一个通关区域,而想要通关,你必须进入技能曲线的顶部,开启自己的第二条“一级成长曲线”——商业认知/系统思考成长曲线;


在进入两条“一级成长曲线”交汇的区域——“蜕变区间”之前,如果遇到各种障碍,你该如何应对;


所谓“商业认知/系统思考”上的成长,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其中的深度、复杂性在哪里,你又该如何自我修炼;


你在职业/商业赛场中的最终通关,或将遵循“顶级专家”或“商业操盘手”两种路线之一。


但,上述这些,就是“个体成长”或“职业发展”的全部了吗?


答案是:No。


例1:


>第一次创业

怀揣着满腔理想情怀,只为了热爱而工作,不分昼夜,也偶尔会把“改变世界”挂在嘴上。那个时候,我有这样一种主张:一家好公司一定有着伟大美好的理想和愿景,且应该把它的理想情怀持续不断地对外传播和表达,通过持续的表达赢得用户的认可和理解。


>创业有几年后

认知则是:一家公司可以拥有美好的愿景,但“赚钱”和“商业能力”才是它的第一要务。一家无法赚钱的公司,其存在本身就浪费了诸多社会资源,因而可能是不道德的。


在公司的经营和对外表达上,更应当克制,恪守“行胜于言”,在自己做得尚不足够好之前,减少妄言。


例2:

>第一次团队管理

我总是认为,团队管理最重要的是大家开心与共同成长。一个好的团队,应该能够关注所有人的情绪和感受,绝不轻易抛弃和放弃任何一个人,要帮助所有人共同发展和成长。


>团队管理几年后

而2015—2016年,我渐渐形成了另一种认知:团队管理,最重要的是要拿结果,要对结果负责。作为一个管理者,最大的职责就是给大家设定清晰的目标,给大家提出要求并给予支持,最终把结果拿下来。


一个优秀的团队,大家应该都足够成熟,都拥有成年人心态,一个需要大量关注所有人情绪和感受的团队很可能是沟通成本高昂、战斗力低下的。团队是要上前线打仗的,应该更多地吸纳和鼓励那些已经做好了准备打仗,也能打下胜仗的人。对于那些持续无法拿到结果的人,应有内部淘汰机制,这样才能保证一个团队的活力。


试问,上述种种,怎能不也视作一种“成长”?


所谓“心性成长”,无非“心力”和“性格”的锤炼,也即——


» 你内心是否有某些自己恪守的原则和信念?这些原则和信念是如何形成的,有多坚固、强大和经得起推敲?它们又能支撑你应对多大的困难和挑战?


» 你的自我认知有多清晰?你是否意识到自己的部分性格特点决定了你的某些思考和行为习惯,并从中发现自己当前的局限和特长?以及你也需要知道,如果一个人真的希望承担和迎接更大的挑战,则其性格中的一些基本缺失,必须得到修正和完善。


对一个人的长期成长而言,心性所起到的作用,是让你找到一个自己笃信的内在能量来源,使得你在应对许多极端挑战和压力、做出很多重要决策时,均可从中获得一些笃定的力量。


如果你的心性尚不足够强大,则你很难面对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这就好比一个成熟的团队管理者,在危机到来时能举重若轻、果断地做出某些断臂求生的决策;而一个初入商业战场的新人,面对此决策时,会优柔寡断、左右迟疑,甚至一旦重压在身,还可能会在精神上濒临崩溃。


如果说此前提到的技能曲线和商业认知/系统思考成长曲线像显性的“外在武功招式”的话,那么“心性成长曲线”,则更像隐性的“内功心法”。


任何一个高手,若要持续往上攀爬,都必须内外兼修。


只是,我们需要理解一个人的心性是如何逐渐形成并变得强大的,以及为什么到了第二条“一级成长曲线”之后,是心性主导了第三条“一级成长曲线”,最终决定了一个人能到达的高度。


1.个人心性是如何成长和发展的

对于商业逻辑、社会体系、理想情怀与现实世俗之间的关系等认知都非常浅薄和零碎,对自我的认知也并不那么清晰,只是很简单地凭借着一种“对世俗成功的渴求”不断向上攀爬,谋求外在提升和职业成长。


但当往上走得越高,看到的就越多,经历的冲突、对抗、两难选择和成就也就越多,发现,是这个过程中接收到的各种反馈让我逐渐对于外部世界、商业乃至社会体系、理想现实等形成了更加系统和确切的认知,同时也更能看清自己,比如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自己的欲望边界、成就感和价值来源等问题,都越发清晰起来。


职业成长之路迫近“通关”。会发现,自己看过、经历过的事情,已经积累到了一个阶段,很多关于自己、商业和组织的认知都已系统形成,不再会出现特别大的颠覆,也不再会出现特别大的自我怀疑。


于是,在那之后,更多地开始进入一种“我已经对于这个世界有了相对完整的认知,更多地关注自己到底应该在这个世界中担负起何种责任、直面何种挑战以及不断以此自省”的状态。更多时候,我会在“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和“自己的能力边界到底在哪里”这样的问题上追问得更加彻底,并让自己的内在能量变得更加强大。


分水岭”是如何形成的



第一,一个人的心性成长,底层依赖一个稳定的世界观,也就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客观认知


曾坚定地认为一家公司必须以“理想情怀为重”,后来则转变为“赚钱和商业能力才是一家公司的第一要务”。这两种世界观,必会推动我往全然不同的方向成长提升,拥有完全不同的心性。


但是,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早期,因为做得不够多和见得不够多,世界观必然难以稳定。就像是伴随着各种商业实践和见识的增加,才逐渐让自己对于商业的部分认知稳定下来,此后也有了一些全新的基本思考、决策逻辑和心性。


这自然引出了第二件事:一个人的世界观和对整个外部世界的认知要想趋于稳定,前提必然是要经历得足够多。也只有在足够多的压力、冲突、两难决策和世俗成就“冲刷”下形成的世界观,才更经得起推敲和挑战,更加趋于稳定。


在职业生涯中,只有一个人渐渐走完了自己的前两条“一级成长曲线”后,经历过足够多的挫折、冲突、竞争、压力和成就,才能逐渐看到更大的世界,拥有更完善的系统思维,形成更稳定的世界观和自我认知。


这时候,他的心性才会逐步定型,才能形成一股独特的驱动力,引领个人的后续进一步成长



曾提到过这样一句话——唯有先成功入世者,方可真正出世。


某种意义上,一个人内在“心性”的完善和健全也是如此。也特别相信一句电影里的台词——要是你连世界都还没“观”过,哪里能建立起来自己的世界观?


任何人都只有先触碰到了世俗的“成功”,才能进入更大的世界,才能借由更多外界的冲击、挑战不断磨练自身的心性,最终形成一套如何与世界共处,以及如何让内心更加强大的完备哲学。


2.为何“心性成长曲线”成为第三条“一级成长曲线”


为什么会认为是心性这一听起来挺虚的东西决定了一个人更长远能够达到的成长高度?


其实理性来看的话,心性对一个人的长期发展和成长,可能是这样一种存在——


当你的基本技能、商业认知/系统思考还不够强时,在职业发展和竞争中,它可能无足轻重。


但当你的基本实力已越过某一水准,心性也许会突然成为一个在与他人竞争比拼时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东西。


同理,在职业或商业赛场中,当一个人已经迫近或越过“通关区域”后,你也会发现,再往后,在外显技能层面他与他人可比拼的东西会越来越少;倒是像心性这样的东西,最终会决定一个人能够承担多大的责任,能够掌控多大的团队和组织,更善于做出何种重大决策或是更善于扮演何种角色。

都看到这里了,不关注一下嘛

多元化思维小山

个人成长记录,最终的导向是成为行业的商业操盘手。 会的技能>30项技能,并且熟练:运营、编程、餐饮服务等。通过时间来见证成长

109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今天是持续写作第 64/120天。

今天是写作第 64 天。

如果你的朋友也心性成长

欢迎转发分享给 TA,

感谢你的慷慨~

 多元化思维小山 

一起成长/赚钱/看更大的世界

为20~35岁的自己建立

提升稳定可持续的赚钱能力

如果想围观我的朋友圈

请备注:“围观小山”

多点一下在看

多一条小鱼干

你可能感兴趣的:(解读所谓“心性成长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