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四)语文教师如何彰显语文意识

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个秘密。

——歌德

课文一是内容,二是涵义,三是形式。语文意识最重要的是形式。

朱光潜先生说:

从前我看文学作品,

读先生的话,告诉我们核心为语文意识。“一篇文学作品到了手,我第一时间关注它的语文。”语文教材要留心语言文字的精细、妥贴,关注语言文字表达,才是真正留心语文。

例文:人教版小学语文全册,每册抽取一篇课文。每一册的第17课。

(插图)

语文点的分析:看看语文意识如何照亮教材。

第一册第17课 《雪地里的小画家》

关注语文内容的教学问题设计:

[if !supportLists]1. [endif]雪地里来了哪些小画家?

[if !supportLists]2. [endif]他们都画了什么呢?

[if !supportLists]3. [endif]他们画画儿水平怎样?(高)

运用给些体会蕴藏的语文点。这样改行不行?进行问题设计:

1.

这样改行不行?为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合辙押韵,对韵脚进行期待。

[if !supportLists]2. [endif]画家和作品之间的对应,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严谨。

小马画月牙、镰刀、香蕉都行,为什么选择“月牙”,是因为美,韵脚美。


语文点的分析:如何唤醒语文意识。

第二册第17课 《小壁虎借尾巴》

(出示图选择句式)

相同的句式“小壁虎爬呀爬”是因为小壁虎怕的很慢吗?

1.不是讲动作慢,是指尾巴长出来需要时间。语言的节奏和内容是契合的。

2.从语用角度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通话,分为知识性童话和人文性童话。《小壁虎借尾巴》属于知识性通话。

 

语文点的分析:文章主人翁的落脚点。

第三册第17课 《酸的和甜的》

很多老师把注意点放在了猴子身上,因为猴子的形象光明,它能够亲自品尝葡萄,用哲学的角度来说就是运用实践证明猜想,上升到一定高度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但事实上,文章落脚点应该在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

语言点:

[if !supportLists]1. [endif]问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

[if !supportLists]2. [endif]如何揭示出来?创设语文点?写写狐狸的心理。


语文点分析:抓住诗眼,体会合理。

第四册第17课 《望庐山瀑布》

[if !supportLists]1. [endif]“挂”——好好体会挂这个词语,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用“挂”?

陌生化的表达手法,使人们把眼光聚焦到瀑布上。

谁有这样的力量?谁有这样的神奇?(大自然)

[if !supportLists]2. [endif]夸张合理吗?请找出理由。

“生紫烟”为伏笔,“紫”在中国古代代表最高贵,是最神秘的色彩,紫气东来,象征天庭,因此后面,落九天的夸张浑然天成。

 

语文点分析:从文化角度体会用词准确。

第五册第17课 《孔子拜师》

孔子作为至圣先师,第一次出现在课本中,孔子是中国人的道路。

从文化背景去理解词语

(课文段落)

[if !supportLists]1. [endif]体会“迎候”。

换成“等候”——不温不火,没有味道,体会不出情感特色。

老子是极为谦卑之人,主张“上善若水”时刻处自己为最低层。

换成“恭候”——火候太过,有些矫情。从年龄和资历上来说,不用恭候。

“圣人行不言之教。”因此,“迎候”一词,用实际行动告诉孔子要礼贤下士。

2.


语文点分析:从语文现象(破折号的用法)中体会语文点。

第六册第17课 《可贵的沉默》



语文点分析:打破思维定势体会文章情感。

第七册第17课 《长城》


语文点分析:在字词对比中体会语文味道。

第八册第17课 《触摸春天》


语文点分析:从语文现象中体会表达效果。

第九册第17课 《地震中的父与子》

[if !supportLists]1. [endif]“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类似的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样写不是重复了吗?

[if !supportLists]2. [endif]读一读,前后出现的三次类似的话,写得完全一样吗?为什么会有不一样?


语文点分析:从不同表达方法体会篇章结构的妙处。

第十册第17课 《梦想的力量》

[if !supportLists]1. [endif]找一找,课文中的哪些段落直接写出了瑞恩的梦想?三次梦想,不同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

[if !supportLists]2. [endif]三次梦想都实现了吗?写法有什么不同?

(篇章结构意识,都是在写梦想,不要平均用力。)


语文点分析:从画面描写中体会以生活为基础的想象。

第十一册第17课 《少年闰土》

[if !supportLists]1. [endif]找一找,第一段文字所描写的画面是根据底下哪些想象而成的?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想象是以生活为基础的。)

[if !supportLists]2. [endif]为什么文章用刺猹的画面开头?为什么文中还要详细提及刺猹的事?这不是重复吗?


语文点分析:从不同表达中中体会写作重点。

第十二册第17课 《汤姆索亚历险记》

是样本课文,主要通过学习达到一种效果:学生通过上课后,课后能主动去读这本书。

[if !supportLists]1. [endif]找一找,梗概写了汤姆的哪几次经历?为什么这样写?

[if !supportLists]2. [endif]梗概用了1200多字儿,如果再所成600字儿,你认为该怎么写?

(掌握梗概的基本规律,5次经历不能少,再用过渡句等连接性的词语将文章写通顺。)

语文意识就是关注文本“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的一是。“怎么写”是言语形式的问题,“为什么这么写”是言语意图的问题。而这些才是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

文学是如何地经过艺术家的匠心而完成,借着如何微妙的形式而表现出来,这不是“常人”所注意,也不是“常人”所能了解的。

——宗白华

教师不应该是常人,作为老师,让孩子体会言语智慧,言语艺术是语文课的责任。

听完王崧舟老师解读后,立即觉得文豪用字之精准,从心底产生了对文字的敬畏。我们教育学生学语文,不就是要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么?只有教师会读文,能够坚持语文意识,找准每课的语文点,把语文教的清清楚楚,所有关于语文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他山之石】(四)语文教师如何彰显语文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