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深度笔记(3)——对话式交互的设计准则和行业观点

作者介绍:

Mingke,对话式 AI产品经理,专注研究 CUI类的产品设计。为世界一百强企业提供对话智能应用的咨询和解决方案。本文笔记来自于主要来自于他的两篇文章和一次分享:

2016年11月21日:《为什么现在的人工智能助理都像人工智障?》

2017年6月4日:《人工智能技术不成熟,产品经理如何规避「智障」?》

2019年1月17日:《人工智障 2 : 你看到的AI与智能无关》



一、行业观点

目前To B,特别是限定领域的产品,相对To C类产品更可行:一个原因是领域比较封闭,用户从思想到语言,不容易发挥跑题;另一方面则是数据充分。

影响人们对话的,光是信息(还不含推理)至少就有这三部分:明文(含上下文)+ 场景模型(Context)+ 世界模型。

你有遇到过和某人对话起来感觉很舒服的么?这个人,不仅仅是语言组织能力强,更重要的则是他对你脑中的对话进程的把握,以及场景模型,甚至对你的世界模型有把握。他还知道怎么措辞,会更容易让你接受,甚至引导(Manipulate)你对一些话题的放弃,或者是加强。从这个角度而言,一个好的对话系统,必定出自一个很能沟通的人或者团队之手。能为他人考虑,心思细腻,使用语言的能力高效,深谙人们的心理变化。对业务熟悉,能洞察到用户的Context的变化,而其格调又帮助用户控制对话的节奏,以最终解决具体问题。

在产品研发方面上,如果研发团队能提供多种技术混用的工具,肯定会增加开发团队和设计的发挥空间。这个做法也就是DL(Deep Learning) + GOFAI (Good Old Fashioned AI) 的结合。GOFAI是John Haugeland首先提出的,也就是深度学习火起来之前的symbolic AI,也就是专家系统,也就是大多数在AI领域的人都看不起的“if then…”

从这个角度出发,对话智能类的产品最核心的价值,是进一步的代替用户的重复思考

在短期的将来,数据和设计是对话智能类产品的壁垒,技术不是。只是这里说的数据,不是指的用来训练的数据。而是供给端能完成服务的数据;能够照顾用户整个生命周期的数据;是当对话发生的时候,用户的明文以外的数据这些数据;影响用户脑中的环境模型、影响对任务执行相关的常识推理数据,等等。

二、产品设计观点

所有的设计都应该围绕着,如何可以让用户感觉和自己对话的AI是有价值的,然后才是聪明的。

听到很多不太成功的产品案例,归结起来几乎都是因为 “产品Scope定义不明”。

你可以用GOFAI来模拟世界模型、也可以模拟场景模型、你可以Fake逻辑推理、可以Fake上下文指代——只要他们都限定在Domain里

在你的产品中,加入专业级的推理;帮助用户进行抽象概念与具象细节之间的转化;帮助用户去判断那些出现在他的模型中,但是他口头还没有提及的问题;考虑他当前的环境模型、发起对话时所处的物理时空、过去的经历;推测他的心态,他的世界模型。

所以,任务类的对话的内容,系统不会自然产生,也无法用深度学习生成。对于AIPM而言,要考虑的还是有很多语言上的具体问题。一个回复里,内容会不会太长?要点该有几个?谓语是否明确,用户是否清晰被告知要做什么?条件又是什么?这样的回复,能引发多少种可能的问询?内容措辞是否容易引起误解(比如因为听众的背景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

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品牌都会有自己的AI。一个或是多个,根据不同的业务而产生;对内部员工服务或者协助其工作,同时也接待外部的客服,管理整个生命周期从注册成这家企业的用户开始,到最后(不幸地)中断服务为止。

用户对可以做哪些选择一无所知——在没有可视化的参考下,面对如此开放的交互,当用户要找一个餐厅的时候,他们提出的要求,大都不在GUI设定的范围以内。

根据我们实际操作的经验,用户提出的问题是这样的:

只有“在外滩附近的”是之前GUI的查询范围当中的,其他的需求都是过去GUI的类型当中不存在的维度。但因为CUI的开放性,用户很容易给出上面这样的高度个性化(非结构化)的需求。

如果GUI的产品试图在个性化同样给用户那么多选择,就不得不面临用户使用成本的问题。一个界面可能会被大量的下拉列表,层级关系,各种填空和操作充满。如此是加深了个性化程度了,但是操作的成本会让用户放弃使用。

AI深度笔记(2)——对话式交互的设计准则和行业观点

AI深度笔记(1)——对话式交互的设计准则和行业观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AI深度笔记(3)——对话式交互的设计准则和行业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