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组即将亮相的“动物”,你Pick谁?

《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要在暑假播出了,那么多熟悉的老朋友里,看到自己的本命,自然要先来一波预热,好让它们粉丝上涨,顺利“出道”呐!

你看我萌吗?

相信纪录片发布会之后,感兴趣的小伙伴早就把这张名单存起来了。很开心制作者挑选了如此丰富的文物种类,尤其是石刻、简帛、丝织品等容易被忽略的种类。

图片发自App

今天要聊的就是茂陵博物馆的霍去病墓石刻。

茂陵博物馆位于位于陕西省兴平五陵塬上,距西安约40公里。它建立在汉武帝陵寝茂陵及著名陪葬墓的基础上,文物陈列室展示了一些茂陵周围发现的文物(有的在陕历博展出,比如鎏金竹节状铜熏炉),还有一间汉武故事塑像展让人印象深刻。

馆区主要还是位于霍去病墓周围,石刻长廊既方便了参观,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石刻。除了著名的石刻群可以欣赏之外,茂陵博物馆馆区内绿化超级棒!每次刚好都是夏天去,进入之后会感觉很清爽,这个夏天从那里回来再补充一下。

有看到别人的分享,现在馆区的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应该是有所扩大。

霍去病墓,作为汉武帝茂陵的陪葬墓之一,史书中称其“为冢像祁连山”——以此来象征他生前在对匈奴作战中的功勋。

霍去病墓石刻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组具有纪念碑性质的大型陵墓雕塑”。如今展示的排列位置是出于保护的目的陈列的,与当时所摆放的应该还是不太相同。这批石刻除三块文字石刻外,其余都是人物、动物及其组合造型。

像“马踏匈奴”,应该有不少人听说过,它也是这组石刻中十分有代表性的一件。马昂首站立,马蹄下塑造了一个仰面挣扎样子的匈奴士兵。可以说是某些角度表现墓主战功的作品。石刻的线条非常的简洁,整块浑然一体,只在重要的细节处雕刻细致。

马踏匈奴

石跃马颈部线条刻画清晰,胸前用“分层减地”法雕凿,其他部分多用线刻技法,形神兼备,线条流畅。

跃马

这件卧马鬃毛修建的短而整齐,马头上仰,前蹄扣住地面,后蹄似乎在用力,表现出卧马准备起身的感觉,可谓静中有动。

卧马(拍摄角度不佳)

第一眼,你能认出下面的是什么动物吗?背上流畅的线条有没有给你灵感?

这件伏虎的制作者利用了一块有起伏的石料,稍微加以雕凿,呈现出一只伏卧状态的虎,还利用石块的纹理巧妙地勾勒出虎背上的斑纹。

伏虎

这件石牛真的是自带萌感。身体壮硕,大头配圆眼睛,第一眼看见就印象深刻,给人感觉非常悠闲悠哉。这大概也是这组石刻中很好辨别的一件了。仔细观察,可以看到这件姿态悠闲的卧牛背上有刻画鞍鞯的痕迹,可能它不是一头耕牛而是用来驮物或骑用的。

卧牛

这件长鼻子还是比较容易辨认的。卧象前肢盘曲,长鼻子搭在前足上,头部轮廓用圆雕简练的表现。卧象安静中透露着温驯。有人认为这样的石象是对当时驯象的写照,史书中有一些周边国家进贡象的记载,是代表福气的吉祥贡品。

石象

接下来这些,可以说是非常考眼力了,写意+抽象。

头部简练,鼻孔明显,用大块棱面表示后肢,如果能环顾一周,还是能够勉强认出。蟾蜍在战国时就常出现在西王母有关的图像中,石蟾或许也与蟾蜍形象的长生含义有关。

这件给人一种更不走心的感觉......

你猜对了吗?一件石蛙。

整块石刻上面很平整,只在一处雕刻出了眼镜、小嘴巴等细节。如果不是转着圈认真看,可能真的会当做一块天然的石头。

下面这件依然需要仔细观察,大胆猜想。

石鱼

这件鱼扁方形,石刻顶上很平,有人推测它是作为“座子”等某种建筑构件。

还有人熊搏斗、怪兽吃羊、猪等表现内容。

看完这些石刻,是不是觉得它们普遍比较粗糙,“其貌不扬”的石刻群为什么会受到关注,成功“上榜”呢?

如你所见,这些雕刻确实大多刻画轮廓,不怎么精细。古朴、写意、尊重原石恰恰是它的突出特色。

它们可能包含着纪念性、现实性及当时的生死观,有许多丰富的内容可以进行分析和解读。但是由于当时的大型石刻所见不多,所以许多猜想其实都很难辨明。

西汉时期的墓前石刻非常少见,到东汉时出现了变化。

霍去病墓石刻与后世的陵墓石刻其实有很多不同,它并非都放置在墓前(比如去乾陵见到的神道石刻那样),表现的对象也有很大差异,代表的文化内涵应该也有所差异。后世的神道石刻更多的是仪卫、守卫作用。

与后世石刻相比,从艺术风格、文化内涵等方面来看,古朴写意、摆放不整齐的茂陵石刻应该是中国古代墓葬石刻开创时期的代表,有着独特的美和重要的历史价值。

长廊

坐等《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上线!啦啦啦~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组即将亮相的“动物”,你Pick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