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活诠释理论之美---视角训练之79

我们习惯说理论来自实践,更进一步其实是理论来自假想和实践。科学理论总是先有假设,而后不断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

对于人文学科来说,这个实验就是实践。比如弗洛伊德就是根据所治疗的有限的病人案例,大胆结合自己富有远见且深邃洞察力的设想,发展出来宏大的精神分析理论,构建了认识人性的雄伟光辉大厦。

对于心理学无数的理论而言,也正是这样得出的。我们可以拍脑袋假设,但是要经过实践和科学验证,也就是胡适说过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虚幻和假设的区别在于是否可以进行验证,是否经得起实践检验。

而对于后来学习者而言,首先要做的就是把这些理论使用到生活实践中,发现理论之花的美妙,同时体会理论背后假设的限制。如果足够智慧,才有可能发现新的理论。无论如何,站在巨人肩膀上,站得高又便捷,也才有可能看得远并发现新知。而如我等资质愚笨之人,能够用经典理论解释生活,发现乐趣,已实属不容易。

举一个今天遇到的事例来试着解释理论吧。

早上我坐公交车上班,遇到从农村来的一位老哥要去河东儿子家,但无助的是不知道在哪里下车。向我求助可是我实在不知道啊,后来司机说到那地方很远的,记得过沂河大桥时候再提醒他。

这个例子可以考察目的性,即凡事要知道目的是什么,有了目的也就知道了方向,才可以解决问题,否则稀里糊涂一路乃至一辈子。这个老哥目的很清晰,要去儿子家,而且坐这个车可以到达,于此就足够了。好比进行心理咨询,或者解决其他事情,明白目标和目的是极其重要的,没有目的的忙活,再累、付出再多都毫无价值,这就是好多职场人士为何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因为根本就是搞错了目的所在。

这个例子更重要的可以考察解决复杂问题的三个“启示”方法。这是津巴多心理学教材的重要内容,即“逆推”“类比”“分解目标”。

首先逆推策略。老哥坐车后不知道具体在哪里下车,但是知道要去的地方,于是思维模式上解决策略就是逆推方法,即根据最终目的地,得到要下车的站牌。

其次类比策略。虽然由于不知道站牌显得手足无措,心里不安宁,可是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生活经验告诉的,遇到困难问题及时问别人,开口求助于人,这就是运用经验即类比法来解决难题。

第三分解策略。看似到孩子家这个目标很清楚,其实要实现很不容易,为此需要具体化分解,如第一步是从农村坐车到城里,而后乘坐公交车到小区附近下车,然后步行到达。而坐公交车不知道下车地点,那就具体化先问司机,再咨询乘客,记住特点位置,提高注意力,这也是具体化分解目标的过程。

至于三个归因原则,已经写过一次。不变原则是基于因果推理,来自常识。折扣原则来自一果多因现实,也就是相关性问题。而协变原则属于更复杂的多因素归因分析,属于多因多果情况,目的是找到内外因结论的依据,有着科学论证的严谨味道。

例子很多,比如小孩子原本玩的好好的,被陌生人一逗突然哭了,我们可以用“不变原则”归因是害怕。小孩子没有特殊原因,好好的哭了,可能是饿了、困了、病了等等,但大概率是困了,需要仔细观察排除后确认。

小孩子和同伴一起玩,看到一个不熟悉成人靠近,就哇哇大哭,需要给个归因解释。“协变归因原则”是分别内外归因,内归因属于行为个体原因,外归因又分做大环境情景因素,以及具体客体刺激原因。具体如下:

归因于小孩子个人原因的特征条件包括,别的孩子都不哭,见到陌生人就哭,以前见过这个人也哭,即具有专业术语的“低共同性”“低特异性”“高一致性”。

归因为这个特定不熟悉成人条件包括,别的孩子见到这个人都哭,这个孩子见到其他陌生人不哭,以前见过这个人就哭,即具有“高共同性”“高特异性”“高一致性”。

归因为环境情景条件包括,别的孩子不哭,见到其他陌生人不哭,以前见到这个人不哭,即“低共同性”“高特异性”“低一致性”。

归纳总结一下,这个归因协变原则可以用勒温公式理解,行为都是个体极其环境互相作用的结果。这个案例中内归因于孩子本人,具体解释可能是不安全型的孩子;另外外归因于具体客体刺激因素,特点是这个环境内所有人都有特定行为反应,但是对其余人无反应;外归因于大环境时候,别人无反应,行为主体类似情况无反应,且以前无反应,只能是特定环境偶发导致。

理论看似简单一句话,或者就是一段话而已,实际上来自科学严谨验证,理论提出者进行了大量调研工作,有些甚至是一辈子的研究成果。

如此厚重的研究过程,浓缩不过简单几句话,要想看看就能明白,理解透彻,当然不现实,天下也没有这样简单的事情。

因此,要珍惜经典理论成果,感谢那些研究哲人,告诫自我保持感恩,努力应用于生活,发现理论之美,如此幸矣。


今天的作业是:再阅读几遍(三个)归因原则,争取别再糊涂!

你可能感兴趣的:(用生活诠释理论之美---视角训练之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