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俗世奇人》,品生活滋味

      一直想看冯骥才先生的《俗世奇人》,从年前拿到下册课本,读了13课《刷子李》,这种愿望愈发强烈。网购到家,迫不及待打开书,果然文如其名,一个个惊世骇俗的奇人,赫然立于眼前。正像冯先生在《序》里所言:这些奇人妙事,闻若未闻,倘若废置,岂不可惜?何不笔录下来,供后世赏玩之中,得知往昔此地之众生相也?冯先生这是谦虚之言,他是用自己的心在为这些平凡的人物著书立传呢,正是这些平凡的人物,造就了一个热热闹闹、生生不息的天津卫。

      一、这里有百姓生存的智慧

      新教材里是把《刷子李》作为人物描写的范例编排入书的,但读了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等等,我觉得他们像大国工匠,值得人钦佩。在动荡的年月,这些普通的人用自己精湛的技艺,干干净净地吃饭,这是一种老百姓的生存智慧,统编教材一直强调要传承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由《刷子李》搭桥,读《俗世奇人》,由一个人物到一组人物,我读到了一个民族中平凡人物对待生活的态度:凭手艺吃饭,并且把技艺做到了极致。看刷子李: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现代可以借助多种工具的装修工也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吧,我见到的经常是一身白点、一看就知道他是做什么活计的粉刷匠。再看泥人张:三天后,海张五派人花了大价钱才把这些泥人全买走,据说连泥模子也买走了。泥人是没了,可“贱卖海张五”这事却传了100多年,直到今儿个。面对海张五的嚣张跋扈,泥人张从头至尾一句话也没有,但他用脚底的一坨泥巴,为自己赢回了尊严,也为底层的手艺人赢得了生活的尊严。这事儿换到现在,我们听到的可能都是“以牙还牙”的另一个版本了。来观一阵风:有人问他为嘛不在山岔河口地上画个圈,多弄点钱?一阵风说,天津这码头太大,藏龙卧虎,那不如站在船上更踏实。一阵风本来就是个船夫,是常年行走风浪养成的功夫,让他胜了身怀绝技的老头。我觉得一阵风就高明在懂得知进退,明白个人的长处,懂得自己舞台在哪里。所以这些人的奇不仅在技艺高,更奇在千百年来流淌在中华民族血液中普通百姓的生活智慧。

      二、这里有直面生活的勇气

      天津是北方头号的水陆码头,发生过多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故事呢!《大关丁》中丁大少:玩,第一个骑自行车的天津人,造就津门一景,当时连李鸿章都不敢一试啊!吃,把给慈禧做糖葫芦的王老五请到自己家为自己做糖葫芦,只因为这是个人爱好。自家院子变御膳房,何其潇洒!八国联军血洗天津老城,房被烧,家被抄,生活在锦衣玉食中的丁大少,凭着自己无意中目睹王老五做冰糖葫芦的过程,也开始做冰糖葫芦,卖冰糖葫芦,硬生生地赢得了天津人的传扬:天津人再没人贬他,反而佩服这人。人要阔得起,也要穷得起。能阔也能穷,世间自称雄。我想文章结尾的这句话才是冯先生写这类人的目的吧,他想告诉我们,我们所要传承的,还有老百姓直面生活的勇气。大关丁面对生活的遭遇,能够放下自己天津大少爷的身份,重新定位自己,亲自辛辛苦苦做糖葫芦,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卖糖葫芦,还观察人们的需要,不做的变换糖葫芦的色香味,刷新了天津人对糖葫芦的理解,用劳动为自己换来了富足的生活,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新的大关丁。是啊,面对绝境,只要用心对待生活,重新投入生活,就能找回人之成为人的勇气和资本。

      三、这里有成长需要的营养

    不管是哪个行业的人,读了《俗世奇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成长所需要的营养。精妙的比喻:他就像跑丢了的孩子,忽然见到娘,马上跑过去,二话没说,打怀里掏出那个没人看好的棒槌壶,一伸胳膊放在老头眼前。这个比喻既写出了倪三少急迫的心情,也写出了逆倪三少缺衣少食的困境。喜欢写作的人,可能在这里找到了写作人物的方法,对生活有感悟的人,可能想到了《守株待兔》中的宋人,也可能会想到“什么是文化,什么是高手在民间”,在会心一笑中敬畏生活。怀旧的人可能从冯先生“天津味”的语言中感受市井文化中的热闹与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此外,身为画家的冯骥才先生在书的编排上也别出心裁,把清代末期上海著名的《点石斋画报》和天津著名的《醒俗画报》穿插到了书中,达到了冯先生的预想:图中内容与小说故事并不相干,但文也图也确都属于同一时代,这样做的目的,乃是有助于读者进入、感受与认知那个时代是也。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俗世奇人》,品生活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