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焦虑从娃娃抓起

人口流动与二胎、三胎开放,学前教育的供需平衡被打破。从统计数据上看,幼儿园的学位实际上并不紧缺,但主要矛盾已经变成了人民需要更好、更优质的教育了。一方面有钱人嫌弃普惠幼儿园不教知识,另一方面低收入者没有户口、没有渠道,无法把孩子送进公办幼儿园,市场永远是矛盾的。

梳理学前教育政策,核心是普惠化。先说学前教育市场结构,公办民办1:1,公办均是普惠园,市场上有20%的营利性幼儿园,均是民办,也就是说还有30%的民办普惠。

这里有三个概念,公办/民办、普惠、营利性。实际上三个概念是独立的,但是政策从国家落到地方,就没那么教条了,一刀切是最简单的方法。公办/民办最好理解,不解释。普惠指的是价格受地方物价管理机构限制,最贵不过每月1000出头。营利性则是公司法的概念,多数工商企业是营利性的,非营利性的标准是股东不能取出公司利润。政策办法很简单,公办的一律非营利普惠,普惠一律非营利。(具体参见民促法等相关法规)政策严格到什么程度呢?现在幼儿园名称带有“双语”“国际”字眼的,一律是营利性的。

既然多数民办的非营利了,投资者选择关联交易等多种方式拿走利润,总之账面上是不会盈利的。而剩下20%的营利性名额,拿到了就是现金牛。因此一些原来的高端幼儿园占有了这些名额,市场壁垒已经形成。

普惠和营利的区别在哪呢?

除了价格以外,普惠园不允许教小学的内容,比如拼音、比如速算,比如英语。对家长来说,上了普惠园不就输在了起跑线嘛。

另一方面托育与早教市场也是困难重重。

托育来讲,面向1到3岁,实际上是刚需,不过他们的竞争对手是孩子的四位老人。那么早教呢,早教好夸张,真是个赚钱的好生意。社会焦虑传递到了孩子身上。

某次和同事聊到红黄蓝,同事对该企业看法极深,认为应该彻底倒闭。我也理解,不过做到如此规模,死而不僵也好,大而不倒也罢,确实是社会发展的代价。

那么这个代价难道让娃娃们承担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前教育——焦虑从娃娃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