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上七下八临街的矮楼,半藏着,半挺着....夕阳染红它,如写下古远的梦。

昆明是怎么样的呢?在文人的眼里,它是诗意和乌托邦式的。

林徽因在信中这样描述他们在昆明的家:“我们正在一座新建的三房农舍中安顿下来。它位于昆明市东北十二公里处一个小村边上......邻楼一条长堤,堤上长满如古画中的那种高大笔直的松树......”

她给在重庆的费慰梅写信说;“我终于又来到昆明!来看看这个天气晴朗、熏风和畅、遍地鲜花、五光十色的城市。”

“那上七下八临街的矮楼,半藏着,半挺着,玄在街头,瓦覆着它,窗开一条缝,夕阳染红它,如写下古远的梦。

真真的把昆明诗意的气质描绘了个遍,大底也庆幸我生活在这里。

诗人荷尔德林说:“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

如果真的有城市能够承载诗情画意,那一定是昆明。

一座大城,山环水抱;一江春月,柳暗花明。

昆明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即使面对喧嚣的尘世,也仍保持着心灵的宁静和充实。

这就不得不提到昆明最完好的诗意之地--海晏村了。

对它的印象,是大学里的调研项目,也算是刻意为之,也惊叹它的美。

位于滇池旁边的小渔村,是很多摄影爱好者必去之地,因为在艺术者的眼中,残破、凌乱也美得别致一格。

既然是渔村,脑海中想到的必然是渔船了,恰尚好,三三两两散落的铁皮小船,藏在一片片绿意之中,仿佛是等待着,清晨渔夫归来,再去搏击海浪。

不过,大底也不会有渔夫了,一路上,多剩下些老人悠哉着散步,或拿着钓鱼竿...

询问几句,方知,海晏村只有2000多人在村子里了,年轻人呆不住这小村落,到那繁华的城市谋生了,滇池被保护,出海打鱼也不允了,只得池边垂钓,忆忆往昔...

海晏很大。

走在带着湖鱼味道的泥泞小路上,我看见有五颜六色屋顶和灰白色的水泥墙。

看见洋气的复式楼。

看见破旧的围墙或者门口开得正艳的玫瑰。

还看见老人赶着一群鸭子大摇大摆散步..

也看见了浩瀚的滇池,远处无边,近处柔美,水可见底。

唐代郑锡《日中有王子赋》中曰:河清海晏,时和岁丰,我竟从这荒野旷地里读出这样的韵味来,也是笑罢。

海晏村隶属于呈贡区大渔乡,而她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滇王国时期。

“枕山、环水、面屏”,从风水学说来看,海晏村从古渡口发展而来,早期的海晏被叫做石子河,是滇池旁最繁华的渔港。

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昆明人的滇池,给这里带来了数不尽的水产资源。

曾经的古渡口繁荣鼎盛,来往船只络绎不绝。

这就是海晏。

如今,很多生态学家、科学家来来去去,想要开发它,老师带着学生调研学习,各抒己见,却也动不得它,因为没有人保证,它会比现在更好。

也就这些了,小叙一二。

图片来源网络

end

我们交换彼此的故乡,在陌生中获得短暂的精彩,然后回到各自的城市,扛起熟悉的一切。 ——熊德启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上七下八临街的矮楼,半藏着,半挺着....夕阳染红它,如写下古远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