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第264天,12.12片言折狱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264天

原文阅读:

12.12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译文讲解:

孔子说:“可据片面之词就能断案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从没有拖延不兑现旧诺言的。

启发思考:

        这一章谈的是司法诉讼,记录了孔子对子路做法官来判案的评价。

        “片言”,又叫单辞,就是只有单方面的言辞。古代审案的程序,原告说了,被告还要说,这叫“两造”。《周礼》有具体规定,先取两券,把原告被告的陈述分别写在上面,开庭之后,再用一个书契,将判决写在上面,这就是前券后契,两券两契,少了一个,就不合程序,可以说判决本身就不合法,不能生效。

        “券”和“契”,都是最严肃、分量最重的东西,是重要凭证。古代最厉害的铁券,皇上给发的铁券“免死金牌”,皇上承诺,犯了死罪也可以原谅一次。

        主审官审案结束,原告被告各拿到一片“券”,上面有自己的陈述,也有法官的判决。折狱之法,前券后契,必得两具,“券不两具”,谓之单辞,单辞“不治”,不能下判决。“契不两具”,叫不能举契,也不能判决。

        子路怎么判案呢,他并不遵守程序:“片言可以折狱者。”原告说完,子路只拿到一片,被告的陈述他根本都不听,他就判决了。孔子说:能这么干的,恐怕只有子路吧?

        对于子路的“片言折狱”,历来有几种不同的解释。有说子路果决明快,凭单方面的陈词就可以做出判断的。也有说子路为人忠厚,颇受人信任,所以有了纠纷都在他面前讲实话,故此不必听完双方两造的陈词,凭一面之词就可以明辨是非的。这两种解释,都是在说子路在听讼断案上有特殊的才干。

        也有一种解释是负面的,意思是指子路性子急躁,太过轻率,只听一面之词就下判断。这是夫子在批评子路。“子路无宿诺。”后面又跟了这么一句,说子路承诺什么事,没有隔夜的,马上就办。说明子路就是个急性子,因为这一点,他也被老师批评过很多次了。这一句更像讽刺之言,如果都像子路那样,中国司法就完了。

        不论当时夫子是褒是贬,但在今天的司法实践里,都是先要全面掌握材料,听双方两造充分表达完之后才能下判断,这已经是一种共识了。法律通过规则和权利,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我们知道,法律永远都不是完美的,在很多纠纷中,很难找到唯一正确的答案,因为事实也可能是双方各有说法,法律规则也不可能具体而微。面对这么多的不确定,法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现代法律上有个重要概念叫“程序正义”,也叫“看得见的正义”。它源于一句法律格言:“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简单来说,就是司法机关作出判决,不但要追求结果的正义,更要确保审判过程是公正的。即便结果存在争议,也要把程序做足。

        关于正义和法律的思考和实践,尽管不可能有完美的唯一答案,但“程序正义”的视角还是能给我们一些启发和现实中借鉴的原则。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学习第264天,12.12片言折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