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篇第九章学习笔记


原文: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释义:孔子说:“一个士,既然已经有志于道了,却又以自己受用破旧的衣服和粗恶的饮食为羞耻,这种人,是不值得和他论道的。”

1、有学者认为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是警戒和规劝的意思。

一旦士人,羡慕锦衣玉食,便会将自己的知识、掌握的技能用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就会使得社会秩序崩坏、使社会堕落。因此这样的人不是志于道,而是志于道之名。

一、什么是“士”?

1、《说文解字》上说:“士者事也。”指善于做事的人。

2、《孟子·滕文公下》:“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意思是士出来任职为社会服务,就好像农夫从事耕作一样是他的责任。

3、刘宝楠《论语正义》上说:“士居四民之首,其习于学,有德行道艺者,始出仕亦谓之士(士由于读书具备了道德技艺,出来任职)。故士为学人进身之阶。”

《礼记》上说:“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孔子教弟子学习诗书礼乐,希望他们承担社会文化使命,弟子们也因为跟随孔子学习士的知识技能,具备了为官或者获得士这个爵位的可能性。

二、士的使命是什么?

1、孟子说“士尚志”。

2、孔子说“士志于道”,儒家的道首先是天道,是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则和秩序,相对应的是人道。

3、“天道远,人道迩”,所以通过可以践行的人道来体悟天道。

4、“人道闵政”,利益百姓的方法就是搞好政事。

5、“为政在人”,为政靠的是人才,要成这样的人,就要修身,修身就要实行仁道,这是“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就是爱人。

因此,“弘道济民”,通过“道”来从事政治、治理国家,造福百姓,这就是士的使命。

三、士志于道的二种可能。

1、《集解》里面说:“圣门弟子来学时多未仕,故夫子屡言士”。孔子的学生,他们同样是掌握了知识、掌握了治理社会的能力,却没有爵位和俸禄,因此就存在着一个清贫和乐道之间的关系。

举例:子张问孔子“士怎样才叫通达?”

2、一种是真的立志于道贫贱不移。

举例:孔子为例,他曾经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虽然生活清贫,但却甘之如饴。

颜回也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作为文化担当者的士一旦陷入对奢靡生活的追求,被物欲所控制。缺少“道义”的约束和引导,就会让自己丧失节操,用道德良知换取物质生活。所以说“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因此《论语》里“安贫乐道”的观念反复出现。

3、另外一种只是“志于道之名”,是要以求道之名来换取官位或者社会地位。

举例:李斯--王沂公

李斯:他太在意富贵贫穷,最终他的悲剧,就在于他为衣食之养而急于用世,被赵高看透威逼利诱,不得不参与政变阴谋。后来他又为赵高所猜忌,被腰斩于闹市,诛了三族。

说明:心中缺乏真正信仰,缺乏“求道求仁”的理想,只是贪图享受、渴望锦衣玉食的人,终会在不断升级的享受中让自己变得越来越不顾廉耻,卑躬屈膝地去钻营。

王沂公:不在温饱。

说明:士人君子要有超越自己个体的利害得失、有关护整个国家社会的情怀。

钱穆先生说:“孔子之教,在使学者由明道而行道,不在使学者求仕而得仕。若学者由此得仕,亦将藉仕以行道,非为谋个人生活之安富尊荣而求仕。故来学于孔子之门者,孔子必先教其志于道,即是以道存心。苟如此,而其人仍以一己之恶衣恶食为耻,孔子曰:‘是亦未足与议矣。’盖道关系天下后世之公,衣食则属一人之私,其人不能忘情于一己衣食之美恶,岂能为天下后世作大公之计而努力以赴之?此等人,心不干净,留有许多龌龊渣滓。纵有志,亦是虚志。道不虚行,故未足与议。”最后钱穆先生又叮嘱说:“有志之士,于此章极当深玩,勿以其言浅而忽之。”

你可能感兴趣的:(里仁篇第九章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