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do list背后的体验

一天醒来,细细思考,要做的事好多好多,乱七八糟?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呢?有一个软件叫做滴答清单,打开它,一件件列下所有的事,感觉原来杂乱的事情有了头绪,是在一团线团之中抽出了源头,好像主动的把一天分成了一块一块的区域,生活也因此多了些确定性,但是这件事背后又会是什么样的体验呢?

可能写到这,读者会觉得我是要分享to do list的经历说明它的好处,然后再推荐一些to do list的技巧,我不得不说一个真相,其实我也不会,但是为什么我还会来写这个呢?这不是在故弄玄虚。上周我其实解释了,只要踏着点自由的发散就能写出来,这个真相是即使我不知道我也相信能慢慢的确定下来,并且把这些转化成文字。

图片发自App

之所以选择这么写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励志的话我们听了太多,可能熟悉到都记不起来,就让我用另类的方式玩耍一回,看着挺有趣,更关键的事,我自己想玩。

那么我想到的第一个点是什么呢?是苏克拉底先生的反问法。找一个听起来正确的道理,假设它是错误的,积极的找出例子,再修改假设,使之包含假设。

那么来吧,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做to do list,这样他能知道自己每天做了什么?每天都能保持高效率的成长。

第一个问题的假设来了,to do list 能保持高效的成长,能吗?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有一个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命名的艾森豪威尔矩阵,因为总统艾森豪威尔就是向来以高效率著称,这里面用了二分法,从重不重要,紧不紧急把一件事分成四个维度,不重要不紧急是浪费时间,紧急不重要的事能找别人做就找别人做,这也能理解,因为意义不大。剩下两种事,紧急又重要的事要立刻做,因为紧急嘛,重要不紧急的要重点做。

图片发自App

可能最后一点是非常值得去思考的,为什么重要不紧急的要重点做?我想可能可以这样理解,因为重要的事,往往需要深入的思考,而这件事并不应该着急的来面对,不得已的时候,仓促面对,而真正有时间的时候还是需要细细思考,事实是,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需要积累,积累到了一定时间才会爆发,这是复利效应啊,所以这大概是重要不紧急的事要重点做的原因吧。为了积累。

那从这一点来看,to do list能保持高效吗?普通的肯定不行,当你的清单上不分轻重的列了一堆计划,做一样划一样,那是没有办法保证这样是高效率的,所以计划并不是使得成长更快的原因,而是计划的安排才是。

那这个时候就能说明,保持高效的成长计划,需要分轻重缓急的去设计计划,并不是简单的列出计划,对吗?

这确实在一定程度能让自己的生活更高效,但是我觉得我自己就是个反例,我每天能列出很多很多,看英文书,锻炼身体。冥想练习,反思,写作,各种学科的学习,用心谈恋爱,学产品,这一些都是我觉得重要但不紧急的事,但是如果我每天都得做的话,是什么样一种体验?第一个体验是做不完,做不完这件事其实看起来还好,因为看起来至少还在成长,第二个体验是心乱?乱的真相是什么,做着这件事惦记着那件事。这种说法可能还不够有说服力。

《算法之美》里讲了人可以向计算机学习到的关于时间管理的思维,这听起来很有趣,对吧。学习什么?缓存,计算机的缓存是分级别的,把数据先提取到最近的缓存区,为的是快速的反应,硬盘数据很多,缓存却很宝贵。对于人的大脑就是,知识储备很多,但是当下做事的那个注意力是很稀缺的。

那这是怎么安排事情呢?以手机来举个简单的例子,我每天要做七八件重要的事,好比就是同时打开了微信,微博,得到,,支付宝,百度,知乎等等,要是处理器差点,还没怎么运行,估计就奔溃了。

人也是一样的,你每天列出了七八件事,就相当于是在大脑里唤醒了这些程序,很容易让自己陷入到死机的状态。所以得出第一个启示是数量,要精简。

第二点启示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数学问题,比如我做两件事,我写作大概得花5个小时,正念大概花一个小时,请问那一件事先做?有人会说不都一样吗?加起来都是6个小时,不是的,这个算法是这样的,当你列下这个计划的时候,你的大脑的缓存就已经被唤醒了,这个时候你脑子里有两件事。正念,写作。以单位时间来算,如果先写作,意味着写作在脑子里5个小时,正念呢?不是1个小时,是6个小时,因为从你写作的时候,你的脑子里已经有正念的想法了,所以应该是11个单位小时,而先做正念,是正念的1小时,加上写作存在的6小时,这个时候,是7个小时。所以第二点缓存给我们的启示,当选出来少数几件事都重要的时候,选择能快完成的事。强调一下,它不紧急,只是你能完成的很快。

图片发自App

其实按照上面那个思路,我们应该每天做一件事才对,或者做完一件事在想起来做一件事,这样才是最高的效率才对,这种场景我感受过,今天就是,没有计划,本来一天只打算做产品调研,后来花了10个小时完成了,就又想起来写作,没有计划,但是却学得很专心,还有一个细节其实很有意思,因为刚刚换寝室,换到了一个可以学习一天的地方,这种不用切换带来的效果是立马能呈现的。

但是生活往往不会如此,总会有一些不得不去做的事,这个时候怎么办?其实正念本身就是一种控制想法的方式。

那么在经过上面的思考,可以总结出,一份高效率的成长计划,要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数量不能太多,而且应该从时间少的事开始做起。那问题又来了,按着刚才的思路,做计划其实会分散自己注意力呀,那不应该是计划越少越好吗?其实再往下想想,这也是一句很容易寻找反例的话,我的心告诉我的答案是,其实计划也有它的意义,这就留给看到这的可爱的读者思考了,有一点是对的,我们不断的思考是为了逼近那个最高效率的答案,经济学的思维就是,边际效益最高的那个答案。

我不知道我是否用到了反问法,不过在我发问的过程中,其实是在对我本来理所应当觉得的概念赋予更深的意义,更强的逻辑,这是发问带来的思考价值吧。一个很有趣的游戏,不是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to do list背后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