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读后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提起李鸿章,总是想起当年历史课本上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这个名字似乎就这样被打上了标签,定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前几天,部门组织参观唐山工业博物馆,博物馆前的雕像中,有一个精神矍铄的老者,居然就是李鸿章。原来,他还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忽然很想读一读他的传记,去看看历史上真实的李鸿章。

合上《李鸿章传》,不禁感慨,少年怀才不遇,中年意气风发,晚年呕心沥血,临终壮志未酬。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号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世人多称“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作为晚清重臣,李鸿章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领袖之一,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一生参与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捻军起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等,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称为“东方俾斯麦”,慈禧太后视为“再造玄黄之人”,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

李鸿章是一个儒臣,更是几千年封建思想熏陶下的一个忠臣,甚至到了愚忠的地步。满清政府腐败无能,穷途末路,既不能给他完全的信任,也不能给他强有力的支持;朝廷中派系林立,各怀鬼胎。为了挽救大清,他建立淮军,以铁血手腕镇压太平军和捻军;他倡导洋务运动,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他创建北洋水师,想与西方列强在海上一决高下;面对虎视眈眈的西方列强,他以一己之力从中斡旋,想挽狂澜于既倒。可是,满清政府就像个破屋子,李鸿章就像个裱糊匠,缝缝补补,维持着表面的光鲜,风雨来临,满清王朝也走向了终结。

李鸿章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处于一个世界剧烈变革的时代,处于一个日渐衰落的王朝,他一生鞠躬尽瘁,却不能实现富国强国之志。

他效法西方,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开展洋务运动,却只学得皮毛,不懂得西方国家富强的根本原因。他认为我国的风俗、传统、政治制度无不优于西方,西方优于我国的不过是枪、炮、船、铁路、机器,只要我们把这些学来,国家就能强大起来。他采用“官督商办”的方法发展商业,官吏层层腐败,最终使洋务运动归于失败。

他建立北洋水师,却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

他斡旋与列强之间,希望联合某国家来制衡某国家,可天下没有光靠别人就可以生存的,他只能屡屡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不断割地赔款。

尽管他有很多的不足,但是在当时的朝廷,他依然是个佼佼者,他的见识、韬略、手段,无人能望其项背。

“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比起曾国藩的急流勇退,我更欣赏李鸿章的担当,不管是侮辱谩骂,还是诋毁指责,都让后人去评说吧。

《李鸿章传》

你可能感兴趣的:(《李鸿章传》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