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高祖所属·守关中将·都昌侯·将军朱轸

都昌,古地名,原地址在今山东省巨野县昌邑村。

《读史方舆纪要》第三十五卷有载:

都昌故城在县东北。汉置都昌县,在今昌邑县界。

再如《汉书·地理志》所载:

北海郡,景帝中二年置。属青州。都昌,有盐官。

总之,都昌,为汉初所建,归属齐国境内,然,其到底是否为都昌侯朱轸所属,这里也没有明确标注为侯国,故而,目前还无法准确分辨。

都昌侯朱轸,其封侯记录如下:

以舍人前元年从起沛,以骑队率先降翟王,虏章邯,功侯。《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虽然说,这段记载非常简略,但是其中所显示的信息,却极为怪异,为何?

首先第一句话,简单的说明了朱轸的来源,舍人身份,可能是刘邦的朋友,也可能是曾经认识的人,总之,其在刚加入刘邦麾下时便是舍人的身份,说明其人与刘邦的关系非凡。

而朱轸是在前元年于沛县开始追随刘邦的,虽然说这个前元年无法定论,但从后面记录的“从起沛”,便可以看出,朱轸就是在刘邦于沛县起义时加入到刘邦麾下的。

并且,舍人的身份也说明了朱轸在刘邦麾下的不凡,毕竟,当年曹参、夏侯婴等人也不过就是类似舍人的这种身份。

然,接下来的记载却真的是很怪异了。

简单翻译就是:朱轸作为一队的骑兵队长,身先士卒,先迫降翟王董翳,而后又俘虏章邯,由此封侯。

老实讲,看到这段记载时,笔者就一个感受,太史公是不是写错了?怎么会有这么多不合理的记载?

第一,朱轸为什么是个队长?

朱轸作为从沛县就开始的老人,而且还是身份不一般的老人,却在刘邦成为汉王后回军攻三秦时,仅仅只是一个队长?

这个队率,古人有过解释:

颜师古注引如淳曰:“队率,军中小官。”

的确,说是队长可能有点夸张,但反正是个领兵超不过百人的小官。

如此,朱轸到这时还是个这么小的小官,可能吗?大汉朝那么多从沛县出来的老人,哪个到此时不是已经成了都尉一级的中高级军官了?而朱轸却还是一个队率,这反差也太大了点吧?

第二,章邯是被活捉的吗?

引水灌废丘,废丘降,章邯自杀。《史记·高祖本纪》

如上记载,明明是汉军用水淹了废丘城,然后才攻下了废丘,章邯遂自杀。他明明是自杀的,怎么就被朱轸给虏了?

虏,获也。《说文》

这里说的很清楚,就是俘获的意思,那么,现在的问题来了,到底章邯是怎么死的?

第三,之后的朱轸到哪里去了?

假如上面的记载无误,那就是说,朱轸一个队长就俘虏了两王,那么其人如此勇悍,难道不更应该委以重任吗?

然而,根据这上面的记载,以及笔者从《史记》和《汉书》中查找,居然再就找不到一条有关朱轸建功的记载了,那么为什么?

对于以上三点问题,笔者只能说,目前还无法准确定论,只能是依据史书的记载,找一个相对合理的解释来完整的叙述朱轸的一生:

首先,朱轸是于沛县起义之时就加入了刘邦的麾下,这没错。

其次,朱轸在汉军东征入三秦之时还是一个队率,这也没错,但是,请大家看清楚朱轸此时的队率前面那个字,骑,所以,事实上此时的朱轸是骑兵队率。

然后,按照接下来的记载,朱轸先降翟王董翳,这一点,可以参照这一处记载:

二年,汉王东略地,塞王欣、翟王翳、河南王申阳皆降。《史记·高祖本纪》

如上记载,汉二年,刘邦与大将军韩信领军入三秦,先败章邯,而后进攻塞王和翟王,接着就是包括河南王在内,三个诸侯王一起投降了刘邦。

然,虽然史书上记载的是三王一起投降的,但,总该有个先来后到的,否则,朱轸就不会只降服了一个翟王董翳了。

故而,从史书中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汉军在击败雍王章邯后,先攻塞王司马欣,很显然司马欣并未做多少抵抗便投降了,接着就是翟王董翳。

如此,既然是朱轸率领骑兵迫降了董翳,那么,笔者就假设一个场景:

当时,三秦诸王,雍王章邯已败,并且被汉军牢牢的围困在了废丘;而塞王司马欣则也是投降了汉军,如此,剩下的一个翟王董翳,即使不投降,也定然是犹豫的。

那么,朱轸会扮演一个什么角色呢?

按照先前朱轸是刘邦身边的舍人,也就是亲近之人。

由此笔者推断,在三秦之王一败一降的情况下,刘邦遂令朱轸领一支骑兵卫队去见翟王董翳,向其说明情况,并试图让其投降。

很显然,朱轸成功了,所以,这里的记载才会是“以骑队率先降翟王”。

而后虏章邯,就笔者认为,此时的朱轸已然不是队率,或者说,朱轸从始至终都不是队率,为何?

因为就笔者认为,刚才董翳投降事件中,定然不是朱轸在战场上抓获的,因为如果对汉军和翟王董翳发生了冲突,那史书这里肯定会有相关记载的。而直接在章邯兵败后,董翳就降了,便说明当时肯定是没有发生战事,至少是没有大的战事,那么,如果是小规模的不值一提的战事,身为诸侯王的董翳又怎么可能被朱轸迫降呢?

如此,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朱轸只能是作为特使迫降了翟王,才能让其在史书中记下这么一笔功劳,否则,笔者实在是找不到其他理由。

由此,这里的队率,其实并不是朱轸的职务名称,而是单指此时朱轸带领一队的骑兵去见翟王的这个事实。

那么,这里的情况就是这样的:朱轸这里作为特使迫降翟王时,只是单单带领了一队的骑兵,便犯险入翟国,所以才会被太史公记录为了“以骑队率降翟王”。

由此,假如以上这个推论成立,那么其后虏章邯的事也就好解释了。

引水灌废丘,废丘降,章邯自杀。《史记·高祖本纪》

以上,是章邯最后的结果,看上去是自杀的,貌似和朱轸没有什么关系。但是,正如笔者曾一直强调的,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不是孤立,都是有其前因后果的。

如此,就要给大家看清楚章邯自杀前的状况:

汉王之败彭城而西,行使人求家室,家室亦亡,不相得。败後乃独得孝惠,六月,立为太子,大赦罪人。令太子守栎阳,诸侯子在关中者皆集栎阳为卫。引水灌废丘,废丘降,章邯自杀。《史记·高祖本纪》

如上,这才是完整的记录:

汉二年,刘邦于彭城战败,主力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家人几乎全部失散,唯独长子刘盈在其身边。而关于这点,多说几句,也得亏是夏侯婴当年拼死保住了刘盈,不然,早就被刘邦给扔了。

所以,安全之后的刘邦,为了后方的稳定,也同时为了汉政权的稳健,未免再发生这样子嗣丢失的事情。刘邦遂下令封赐长子刘盈为太子,让其驻守栎阳,坐镇关中,而其自己则领主力驻扎荥阳,以抵挡项羽兵锋。

由此,在之后,才发生了汉军用水淹废丘,导致章邯自杀的事件。

那么,按照此前的情况,在汉一年时,汉军击败章邯后将其包围在了废丘,但是可能因为废丘城坚固易守,故而汉军难以攻陷。所以,刘邦才留下一支军队继续包围章邯,而自己则率领汉军主力出击西楚。

到彭城之战后,汉军主力尽损,而关中所留之军也必然不多,由此才让章邯能一直与汉军相对峙。

最后到太子刘盈坐镇关中后,刘邦下令关中以栎阳为中心进行防卫,所以说,此时关中的武装力量还是以太子刘盈作为核心的。但,太子刘盈此时毕竟年幼,才不过几岁,所以,大事上应该还是有丞相萧何把持。

那么,现在的情况再联合朱轸的记载,笔者便有了下面这么个假设:

汉二年,刘邦于彭城大败后,退守到荥阳,同时下令封赐长子刘盈为太子,并让刘盈以太子的身份坐镇关中。而刘邦在让刘盈去关中时,定然是会派得力干将去辅佐的,为何?因为此时的关中还有章邯那么个定时炸弹,而章邯是何人,刘邦不可能不清楚,所以派遣得力干将去帮助太子刘盈,是必然的事情。

如此,看当时情况,诸如周勃、曹参、灌婴、樊哙等一众虎将都已经被刘邦派去随大将军韩信征战诸侯了。所以此时刘邦能用的人就着实不多了,而再看看刘邦身边能用的人中,无疑,也就只有那位从沛县起就跟着他,后又在平定三秦时立下大功的朱轸,才是最合适的人选。

论关系,朱轸一直跟着刘邦,自然是刘邦的嫡系部署,故而让其辅佐刘盈,至少是放心的;同时,朱轸率领一小队人马就敢去见翟王董翳,并将其迫降,也能看出董翳的才干,有勇有谋,妥妥的一大将之才。

由此,刘邦遂令朱轸带领一支偏师以作为太子的护卫,随其入驻栎阳以镇守关中。同时,此时的朱轸从各方面来说,虽然史书中没有记录,但此时必然也是将军了,由此才符合他的身份和职务。

故而,也就是接下来的故事,汉军与章邯在废丘对峙了快一年,却始终没有个结果。但是随着朱轸的到来,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到用水攻的,反正就是灭了章邯。

所以,史家才在朱轸的记录中的加了“虏章邯”三个字。

而这三个字分开的解释就是,朱轸攻章邯,以水淹之,其众投降,章邯遂自杀。

由此,这就将所有记录都连上了。

再其后,朱轸解决掉章邯的问题后,应该就是一直作为刘盈的护卫,留守关中。所以也就没再参与什么战争,所以也就没有了其他功绩,而史书中给其能记录在册的功绩,也就只有迫降董翳,灭章邯这两条记录了。

六年三月庚子,朱轸元年。《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公元前201年,汉高帝六年三月庚子日,朱轸以功受封都昌侯。

元年,刚侯率元年。《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公元前187年,汉少帝元年,朱轸病逝,汉庭念其功绩,为其谥号,严侯。

以上,便是都昌侯朱轸的一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八篇·高祖所属·守关中将·都昌侯·将军朱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