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的人》读书笔记19

继续学习海德格尔“现象学与人的存在”。

先前的哲学家一直以一种很不相同的观点——特殊的经验模式,孤独的反思——来解释存在。在这个世界里,我们之中没有一个人是一个同外部对象世界相对的私有的“自我”。我们之中甚至没有一个人是一个“自我”。

我们存在的这种日常的公众的性质,海德格尔称之为“一个人”或“常人”。常人在生活里具有这样那样的身份,我们可望他以这样那样的方式来行动,做这种事,不做那种事等等。根据海德格尔的观点,我们因此就生存在一种沉沦状态之中,其意思是说,我们迄今还处于存在的水平之下,而我们是有可能上升到这水平的。

不管是沉沦的还是提升的,虚假的还是本真的,是仿造的摹本还是真正的原本,人的存在都带有三个一般特性:(1)心情或感情;(2)领会;(3)言语。海德格尔把这些称为“存在情态”,并试图把它们当作存在的基本范畴。

第一,心情。真正说来,心情到底是什么?心情弥漫于我们所是的整个存在场。在德文里心情(Stimmung)这个词的根本意义是协调声音,因而所谓处于一种心情中,就是说我们的整个存在以某种方式协调起来。我们就是某种欢乐,悲哀,恐惧。心情像酵母一般,使我们的整个存在活跃起来并且弥漫其中。

不仅如此,在每一种心情或感情中,我还突然发现我自己此时此地处在我的情势里,在我的世界中。“Dasein”,如我们所已见到的,意即在那儿或此在——或许照我们在英文里更加通常的说法,是在此时此地——而在每一种心情中,我都以一定方式达到此时此地的我自己。

请注意,海德格尔是把心情或情感当作存在的情态来讨论的。他提出来供人们考虑的不是心理学,而是本体论;但是这样一来,他也就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心理问题的整个看法。人是借听任存在显现自己的方式得到阐明的,而不是相反。整个研究方法断然不是人类中心论的。

【读到这里,想到了佛教的“正念”。正念,就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关注、觉察当下的一切,而对当下的一切又都不作任何判断、任何分析、任何反应,只是单纯地觉察它、注意它。海德格尔的“人是借听任存在显现自己的方式得到阐明的”与“正念”是否有类似之处。】

第二,领会或理解。海德格尔在这里讨论的领会不是抽象的或理论的;它是对存在的领会,我们的存在扎根于其中,如果没有它,我们作出的任何命题或理论就都说不上是“真”的。

清早我们睁开眼睛,世界就展开在我们面前。世界的这种展开性或保持开放性必定永远是给予的;最卑微的人,其心灵可能十分缺乏观念,他甚至可能根本没有想过要对世界加以特别理性的了解,即使对于这种人,情况也是一样。因为倘若没有这样一种展开性,他就无法存在,因为存在总意味着超越他自己,站在一个在他面前展开的世界里。在这个摆在他面前的、在光明中展开的世界里,万物都处于无遮无蔽的状态(也都处于遮蔽状态);但是无遮蔽,或无隐秘,在海德格尔看来,就是真理;因此只要人存在着,他就总是存在于“真理”中。(但同时,由于他是有限的,他也就必定总是存在于“非真理”中。)这样,真理与存在就始终是一起给予的,这简单的是因为在人存在的那一瞬间,一个拥有万物的世界便在他周围展开了。

第三,言语。在海德格尔看来,语言主要的不是声音的体系或写在纸上象征这些声音的标记的体系。

两个人正在一起谈话。他们相互领会,但他们有时却陷入沉默,而且是长时间的沉默。这种沉默也是语言;它可能比任何语词都讲得更加流利顺畅。他们以心情相互协调;他们甚至可能深入到我们前面所见到的处于清楚发音层次之下的那种领会。

这三项——心情、领会和言语(这里是无声的言语)——因此是相互交织,合而为一的。这种有意义的、“说着话”的沉默告诉我们,声音和标记并不构成语言的本质。这种沉默也不只是我们闲谈的间断;它毋宁是一个生存者同另一个生存者的基本的协调;全部语言,如声音、标记和筹码等,都由这种协调产生出来。只是因为人有这样沉默的能力,他才能够有真正的言语。如果他不再扎根于这种沉默,则他的全部言谈就都成了喋喋不休的废话。

【想到了《小王子》中狐狸对小王子说的那句话。“你要非常有耐心,”狐狸说,“首先,你要在离我有点远的地方坐下,就像这样,坐在草地上。我会偷偷地看你,你不要说话。语言是误解的根源。但你每天都要坐得离我更近一点……”】

有点理解海德格尔为什么把人称作“Dasein”,“此在”了。心情、领会和无声的言语相互交织,合而为一,便是“此在”。

你可能感兴趣的:(《非理性的人》读书笔记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