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SFBT

最初知道焦点建构的概念是淮海战役里船长的一段晨间导读,相信他人有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相信个体的优秀。当然,原话不是这么说的哈。再后来就是双证航线的晨读里提到的焦点建构的4个导向:目标导向、正向导向、行为导向、改变导向。

大概地听了船长的导读和喜马拉雅的朗读,远不如刷书的效果。就仅有的一点点收获做个梳理吧。

一、合作

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是合作的关系。合作意味着平等,没有地位高低之分。例如:我是咨询师,我懂得多,我就有理,趾高气昂……之前船长读一位船员在咨询心理咨询师的过程中有过类似的回复:“我不是已经跟你说了吗?不要去想……”这种不难烦里有一种说教的不平等感。

试问自己在面对来访者的态度,是合作吗?有给人居高临下的感觉吗?其实感觉有时候来访者把自己的姿态放低了,认为自己处于低能的状态,去求助于自己认为可以帮助自己的人。我自己对于合作的关系貌似还没有那么平等,最好的状态是刚才和一位陌生人的对话……

二、聚焦未来和解决问题

焦点建构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如何解决问题,而不再纠缠于过去和成因。这点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非常好的应用,譬如锅里油着火了,第一时间要盖锅盖隔绝空气;而不是追究做饭人的责任,在当下没有任何意义,找到原因也灭不了火。灭火之后可以总结以后注意事项,避免再次发生。或者即便下次发生,依然有能力解决。

三、例外

这应该是深陷当下问题中时,最有效的方法。在问题导向中,我们的思维会泛化,负面情绪会蔓延,例如我觉得自己情商不高,遇到尴尬的场面时,就会陆续唤起很多类似场景的尴尬记忆,来强化自己的情商不高的认知。那有例外情况吗?第一时间叫停负面认知的延伸,唤醒一些高情商的记忆,从一定程度上瓦解之前的认知模式,类似反泛化。

例如7天微营里,描述自己和孩子的高光时刻,这些高光时刻即例外,这些例外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重拾信心,有力量面对生活。

四、行动与反馈

合作的目的是要解决一些现实问题,解决需要付诸行动,行动后要有反馈。这个毋庸置疑,让我顿悟的是:如果来访者没有行动,不要去追究为何没有行动,而是接纳他,提醒他下次要付诸行动,只有行动才能真正带来改变。反馈效果环节也可以对给予的方法做评估,看是否适合来访者。因为可能来访者的周遭环境会发生变化,拒绝一成不变。

五、赞许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完美的形象,一个结合了太多人的优点的形象,没有符合这个形象的点都是缺点,就不应该被认可和赞许。听起来有点荒诞,但是自己不快乐、对他人不满意都源于此。不认可自己的一点进步、些许改变,自然也对他人苛刻。

书中的妻子处理丈夫后事的例子让我印象深刻,心理咨询师一直在挖掘来访者的优点,让她肯定自己“你有一直哭吗?”“你是如何做到的?”“你和他人交流,确定流程或者安排事宜时可以保持理性,真的很不容易!”这位来访者对于自己也更加肯定自己。

我在想自己的经历,在我最亲爱的姥姥离开我的时候,我哭到不会哭,双腿发软无力,瘫倒在地,大声呼喊,连气都唤不过来……即便到后来安葬,我都不能理智地接受她人在葬礼上笑。直到上个月参加老公的奶奶的葬礼上,我看到有的人跪在地上哭地起不来,有的人笑地止不住,好似解脱……不能去埋怨那些笑的人,他们只是没有享受逝者的红利。

短期焦点建构技术,对我们深有启发的核心要点:

焦点建构技术从来不会对来访者进行判断和评价,同时也会避免对来访者的想法、期望和行为作出任何的解释,治疗师的作用更应该是被看成去拓展,而非限定解决方法的可选择性;焦点建构技术的治疗师用一种非常温和的方式引导整个会谈及站在身后的指导,治疗师应该为来访者指明思考的方向,避免对来访者进行解释、劝导阻止和强制推进治疗。

始终觉得这个像太极拳,我不攻,只有守;我没有招数,但无招胜有招。不做预判,不去强行施助,不带主观色彩,只做引导。

你可能感兴趣的:(初识SFB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