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居》原著:冯大年一句“我又不是你儿子”,彻底戳痛了冯晓琴的心

 

文/凉子

15岁生子,是冯晓琴一生中唯一的“污点”,而冯大年,亦是她一生中唯一亏欠的人。

原著中的冯大年,是冯晓琴跟初中同学生的儿子,对外称是自己的弟弟,由父母一起照顾。后来冯晓琴去了大城市,一直以母亲的态度,通过电话教育冯大年。

可任凭冯晓琴怎么努力,都无法弥补对大儿子十几年的空缺,心中一直愧疚,终于在他的再三央求下,放任他来了上海。

01.“多个弟弟”,冯晓琴父母有很大责任。

除了冯晓琴的父母和顾清俞,没人知道冯晓琴这个不为人知的秘密。

在心底憋了这么多年,无人倾诉,其实也挺痛苦。那天,冯晓琴终于对着张老太讲了出来自己在乡下有个孩子。

张老太一直相信冯晓琴的为人,一听是个男孩,认为还不错,也不知她当时是清醒还是糊涂。

“冯大年”这个名字,还是冯晓琴父亲取的,冯晓琴当时刚满15岁,对刚出生的婴儿并没有母子连心的感觉,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

原著中没细讲冯晓琴是为何跟男同学发生关系,只是提到男孩闯祸后就转学了,冯晓琴也没把这事放在心上:

年纪小,还没到知道利害的时候。再加上性格又那样。本就不想再念书了,趁势休了学,跟着妈妈到外地待了大半年,回来时抱着个才满月的婴儿,“冯家添了老三”。也没人怀疑。她父母对这事的处理还是很果断的。既替女儿解决了麻烦,家里也多了男丁。两全其美。

其实我很不认同冯晓琴父母的做法,如果他们当初劝女儿打掉,伤害的只是身体;而生下来,伤害的就不只是身体了,而是一生的影响和伤害。

毕竟没有不透风的墙,冯晓琴父母这样真的是为冯晓琴好吗?与其说是帮女儿解决麻烦,倒不如说是填补了他们没有儿子的空缺,后者才是最重要的。

而这些对当时的冯晓琴而言,只是多了个“弟弟”这么简单,只是肚子里掉了块肉,她都不记得是什么感觉了。

叫了十几年的“弟弟”,冯晓琴都没有好好抱过冯大年,眼看着父母把他宠成了“傻儿子”,冯晓琴也不好多说什么,只是感觉跟顾磊很像。

随着年龄的增长,冯晓琴对长大后的冯大年,多了些不同的心思,有了愧疚之心,每年都会精心挑选一些礼物给他带回家,对他的管教也越来越多,以“姐姐”的身份,做出父母般的教育。

02.冯大年来上海,成为第二个顾磊。

冯晓琴一直努力在上海站稳脚跟,计划着把大儿子接过来,她始终坚信冯大年早晚要回自己身边,到时再往死里调教。

可她忽略了一点,教育有黄金期,不等她站稳,就为时已晚了,冯大年的软性子和坏脾气,还不如顾磊好调教。

顾磊去世后,冯大年刚满15岁,发短信诉苦:“姐,老家待着没劲”。冯晓琴刚经历过变故,还没为自己做好打算,只能狠心拒绝大年,并承诺早晚让他来。

再到冯晓琴跟展翔成功经营“不晚”养老院时,冯大年又开始催了,冯晓琴一直让他“再等等”,冯大年没有耐心了,在暑假前来到了上海。

那时的顾老太太也已经去世了,冯大年想住在冯晓琴家,却被安排在了“不晚”的一间小屋里,冯晓琴自有考量。原著中写道:

冯晓琴有自己的打算,小房间可以单住,弄个大的宽敞的,反倒不好操作了。旁人看着也扎眼。再说他初来乍到,是打工又不是度假,小男生吃些苦也没啥。上坡路要靠自己走出来。

冯晓琴带冯大年认家门,顾士宏对他印象还不错,觉得比他的“两个姐姐”要老实,给了红包做见面礼,小老虎也认了这位名义的“小舅舅”。

既然大儿子提前来了,冯晓琴肯定要为他规划人生。看到冯大年迷茫的样子,冯晓琴直接替他做主,给他报了烹饪班,并向当初教育顾磊一样说道:

“你别学你姐夫,硬气一点,要做就好好做,男人要拿出点骨气来。他好歹还是上海人,再不济底子摆在那里,还能找个我这样的外来妹。你有什么?将来找个非洲老婆,两口子一起捡垃圾吗?现在连捡垃圾都要掌握技术了,知道分类是怎么回事,否则在湿垃圾里捡易拉罐,捡得眼睛瞎掉也挣不了几个钱。”

其实在人生追求方面,冯晓琴眼界开阔,完全不输顾清俞,只是把冯大年当作了“第二个顾磊”,更准确地说,是当初的她,把顾磊当作了儿子来培养。

其实冯大年比顾磊让人省心。

冯大年在课外时间跟着三千金爸爸干活,他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做手办人物,只是不敢说,因为曾在被窝做女人的身体,被“父母”发现后扔出去了。

直到那天在万紫园小区遇到一位60多岁的老头,冯大年才重新拾起自己的爱好。冯大年看到老人身边竹条编制的风车模型,忍不住上前拿起盯着看,老人见他喜欢便送他了。

自此之后,俩人便每天交换自己做的手办,又通过跟老人的交流,冯大年触及到了知识盲区,了解到了古典名著中的人物,这为他未来的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03.冯晓琴为了小儿子,伤害大儿子

冯晓琴跟冯大年之间的矛盾,源于顾士宏家中小金龟的失踪。

那只小金龟是顾清俞送给父亲的60岁生日礼物,顾士宏发现不见时,跟女儿说出了自己的疑惑,冯大年顺理成章成了最大的嫌疑人。

偷听到父女俩的对话,冯晓琴也怀疑是冯大年拿走的,先是试探性地问他,再是质问他给游戏充钱和带小老虎吃牛排、买新鞋的钱是哪来的,最后逼着冯大年打开了抽屉,里面堆满了钱, 大概有两三万。

冯大年确实是冤枉。

他生气地跑回了顾家,顾士宏又把冯晓琴叫了回去。冯大年给她看了拍的收条,冯晓琴才知道那是他卖手办赚的钱,是那位老人给他介绍的资源,而顾士宏确实听那位老人讲起过。

冯大年的嫌疑被解除了,他的一句“姐,你怎么不怀疑你儿子”,直接戳到了冯晓琴的内心。

两个都是儿子,一个怪她偏心,另一个一脸心虚,拿走金龟的只能是她为顾家生的儿子小老虎了。

在冯大年的心里,他特别羡慕小老虎,好不容易来到上海,又被自己最尊敬的人伤害,他的委屈终于吐露了出来:

“姐,我知道你心里怎么想的,你怕我没本事,只好去偷去抢。你还老喜欢拿我跟姐夫比,他娶外来妹,我将来只好讨非洲老婆。姐,我告诉你,我要做自己喜欢的事,就算讨个外星人老婆,我也无所谓的。”

同样是儿子,就因姓不一样,身份和待遇也完全不一样。冯晓琴对小老虎是实打实的爱,而对冯大年只有愧疚,如果两个儿子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她肯定优先保护小儿子。

“冤枉他,是怕他伤心,没冤枉他,就是我自己伤心了。”

这是冯晓琴对展翔说的真心话,她又顺着讲了对冯大年的感情,当说到“讲起来是姐弟,其实、其实——”时,展翔赶紧中断:“所以说啊,他还小,小得不像弟弟了,跟儿子也差不多的”。

想必展翔已经知道了冯大年是她儿子,但又真心认为冯晓琴是好女人,所以不愿揭开她的秘密。

细品冯晓琴那句看似矛盾的话,意思就是,如果大儿子没有偷东西,伤心的则是大儿子,因为被冤枉了;如果大儿子没被冤枉,那就是他偷了东西,那么责任就在自己了,伤心的也是自己。

可她又希望没有冤枉大儿子,希望偷东西的人真是冯大年,不然就只能是小儿子偷的了。比起小儿子犯错,她宁愿大儿子犯错,宁可为了小儿子,伤害大儿子,因为她对小儿子感情深,又是她立足顾家的唯一依靠。

04.“我又不是你儿子”。

冯晓琴整天辛辛苦苦,就是为了成为真正的上海人,而第一个承认她是上海人的,却是大儿子。

“你就知道欺负我,你儿子是上海人,姐你现在也是上海人了,瞧不起我们外地人。”

这话若是换作别人说,冯晓琴定是高兴极了,可从自己亲生儿子口中听到这话,太伤人心,她一心想着把冯大年接过来,却没想到在他心中,早已跟自己划清了界限。

小老虎真是继承了冯晓琴的优良基因,小小年纪便嗅到了商机正如冯大年所言:“我不能跟你比。因为我妈老实,你妈不老实,遗传的。”

可惜他不知道,那也是他妈呀,原来在他心中是个“不老实”的形象。

小老虎从冯大年这里买入手办,再以高价卖给同学,由于没有足够的钱先付冯大年,便在听了他讲偷零件换钱后的例子后,拿了家中的小金龟,其实还是冯大年怂恿的:

“你妈可不是普通人,她什么没见过?我是她弟弟,抓住也就骂一通,你是她唯一的儿子,她还能怎么样?宰了你?”

在冯晓琴心里,冯大年永远是她的大儿子,所以一直拿教育儿子的态度对待他,而冯大年并不满意。

冯晓琴在“不晚”养老院教训冯大年乱吐瓜子皮时,冯大年抱怨她就会凶自己,冯晓琴则拿小老虎作比较,说对他还是轻的。

冯大年的一句“我又不是你儿子”,再次戳痛了冯晓琴的内心!难道自己要一辈子做他的姐姐吗?

冯晓琴努力了这么多年,终于把大儿子带在了身边,可却跟想象中的不一样,她教育不了他。

有些遗憾,注定无法弥补。

冯大年这十几年缺失的生父母的爱,是冯晓琴努力一辈子都无法填补的。

其实有了冯晓琴父母的兜底,冯大年算是幸福的了,最起码能像正常孩子一样享受父母的宠爱,而那见不得人的身世,若能永远地被隐瞒下去,也是件好事。

好在冯大年最终留在了上海,一切皆有可能,而且冯大年靠自己也会有前途的。

冯茜茜被送着离开上海那天,听“傻弟弟”说了做手办的一番设想,很诧异,没想到冯大年会比自己更有资格留在上海。想当年,小学生模样的冯晓琴,手中抱着冯大年,那时的他们谁又能预想到今天呢?

这就是人各自不同的造化吧!

冯大年的出身,虽让人难以启齿,但他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一路跌跌撞撞,总能于绝望处生出希望。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居》原著:冯大年一句“我又不是你儿子”,彻底戳痛了冯晓琴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