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毛年谱(131):《实践论》《矛盾论》,毛泽东思想的哲学基石如何锻成的

1937年,毛泽东44岁。


1965年7月26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刚从海外归来的原国民党政府代总统李宗仁先生和夫人时,突然主动向李宗仁的机要秘书程思远发问:“你知道我靠什么吃饭吗?”程一时茫然。

毛泽东意味深长地说:“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以前我们人民解放军打仗,在每个战役后,总来一次总结经验,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然后轻装上阵,乘胜前进,从胜利走向胜利,终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所谓“理论”,简单地讲,就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而对于“理论”,毛泽东还讲过:“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

从1936年底到1937年8月,毛泽东为解决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错误,从哲学上寻找其根源,较为集中地进行了一个时期的理论建设工作,其成果就是《实践论》和《矛盾论》两部著作。

1936年11月—1937年4月,毛泽东读西洛可夫和爱森堡等著、李达和雷仲坚译的《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译本第三版)三四遍,写了约一万二千字的批注。较多的批注集中在认识论和辩证法上,尤其集中在辩证法的三大规律部分。其中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批注最多,约占批注文字的一半。

这些批注,是写作《实践论》《矛盾论》的直接准备。

这些批注有几个显著特点:(一)紧密联系中国革命实际。(二)注意对党内错误路线的批判。(三)用成语、典故、民谚等来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四)对原著的观点有重要的概括和发挥。

1936年12月,毛泽东完成《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前五章的写作。原计划写作的战略进攻、政治工作及其他问题,因为西安事发生,没有工夫再写而搁笔。

本书是对十年内战经验的总结,是当时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一场大争论的结果。

这部著作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战争绝对领导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着重批判了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党内在革命战争问题上的“左”倾错误,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为抗日战争战略问题的提出作了理论准备。

本书根据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的诸条件,分析了中国革命战争从小到大、以弱胜强的规律和特点,并由此规定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红军战争的指导路线,规定了适合中国革命战争特点的战略战术。

书中讲述的关于人民战争的路线、战术的原则,主要是:

要掌握“围剿”和反“围剿”长期反复的规律;

要采取积极防御的战争方针;

要在一定条件下为着进攻所必须采取的退却和诱敌深入;

要实行集中兵力这个克敌制胜的作战方法,把运动战作为红军的主要作战形式;

要采取战略的持久战、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把歼灭战作为红军作战的一个根本指导思想。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特别是辩证法和认识论。

1937年4月一8月,为克服党内教条主义思想影响,为在抗大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撰写《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

全书分三章十六节,共六万一千字。第一章“唯心论与唯物论”,第二章“辩证法唯物论”,第三章“唯物辩证法”。

第三章原计划写三节,分述辩证法的三个根本法则,后来只写了第一节“矛盾统一法则”,其他两节“质量互变法则”和“否定之否定法则”没有写。

写作讲授提纲经过了近一年时间的准备和酝酿,精心阅读了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和其他哲学书籍,所写几万字的读哲学书的批注,形成了讲授提纲中一些论点的雏形。

讲授提纲密切联系中国革命实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基本内容。

在此期间,毛泽东以这个讲授提纲在抗大讲课,每星期二、四上午讲授,每次讲四小时,下午还参加学员讨论,共授课一百一十多小时,历时三个多月。

后来编入《毛泽东选集》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就是这次讲课所用讲稿的主要部分。

1937年7月以前,毛泽东读米丁等著、沈志远译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上册),写了约二千六百多字的批注。

这些批注集中在关于实践是认识的标准、对立统一规律和质量互变规律方面。批注最多的是对立统一规律问题,约占本书批注文字的一半;其次是对认识论问题的批注。

毛泽东对本书的批注,重点在矛盾论,和认识论方面,这同他读《辩证法唯物论教程》第三版的批注一样,是写作《实践论》《矛盾论》的直接准备。

1937年7月,毛泽东写《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第二章第十一节“实践论”,并以此为讲稿在抗大作过讲演。这一节后来单独成篇,以原题为篇名编入《毛泽东选集》。

《实践论》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中国共产党内的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错误而写的。

这篇文章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为核心,全面地阐明实践作为认识的来源、动力、标准对于认识的基础地位和主导作用,指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社会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文章从哲学的高度,指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本质,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

1937年8月7日,毛泽东写完《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第三章第一节“矛盾统一法则”,并以此为讲稿在抗大作过讲演。

这一节后来经作者作了部分补充、删节和修改,以《矛盾论》为篇名收入《毛泽东选集》。

《矛盾论》是作者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同一的目的,即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

文章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实践论》和《矛盾论》都是毛泽东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为形成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毛年谱(131):《实践论》《矛盾论》,毛泽东思想的哲学基石如何锻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