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商学院的教学没有课本,都是案例研读。案例研读的确是一种学习的好方式,这周的两个案例,作者研读的本意是解释商业中的如何做“断舍离”,但万变不离其宗,我在这两个案例中依旧能看到了这个世界的基本规律:熵增,和非连续性。
人人都知道断舍离是减法,都知道一句话叫less is more,但这是绝对的好吗?什么情况下more好一点?为什么有的时候减法就是做不下去?我想通过整理这篇案例研究的内容和自己的想法,好好回答下这几个问题。
回答每一个问题,都需要设立边界,这个问题(怎么做商业上的断舍离)的边界是:
1. 你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但这种成功难以持续。
2.你想变得简单,但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变简单。
3.你不确定在变简单之后,你能否获得新的优势。
-------
早期的西贝,不在商场,开在大酒楼,2000平米的店,100多道菜,大桌子,大包房。有地方吃饭,有地方表演节目。这样的规模,很显然是难以扩张的。从2001年,到2010年,一共也就开了20家店。
对一般的中餐企业来说,因为从食材到制作到服务流程,过于复杂和难以复制,因此规模化并不能带来边际成本的降低,反而会越来越高。
西贝后来怎么做了?
1.搬到商场,缩小面积。从2000到300平米。
2.减少菜品,从100到40道。
3.淡化地方风味,装修简约。西北村落文化被淡化。
结果可能你们也知道,后来的西贝,营业额从5个亿到43亿,200多加店,1万6名员工,规模之大,以前想不到。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2001到2010这10年,断舍离做不了?非要10年之后才能做的了呢?
等会再说,再看看诺基亚。
在乔布斯开启了智能机时代之前,功能机厂商都是通过机海战术赢得竞争的,就是说,用户有什么其他需求,就多开发一种手机。有音乐手机,运动手机,商务手机。鼎盛时期的诺基亚有400多款手机。现在听起来很可笑,但那个时代,这种策略就是奏效的。
后来苹果发布了iPhone,一款手机打天下,完成了商业策略上的断舍离,简单和少,似乎就是苹果的象征。但为什么现在的苹果不再精简和少,但一样成功?
到底什么时候可以断舍离?
答案是:在结构性机会出现的时候,也就是有大的技术性发展和突破或者行业格局变动的时候。
为什么运营了10年,西贝才断舍离?为什么10年前,苹果可以一个机型打天下?
2010年,时机成熟了:随着中央厨房,供应链(尤其是冷链),物流等技术的发展,中餐企业终于可以像麦当劳那样在全国连锁化经营了。断舍离除了需要做减法的策略之外,还需要一个结构性调整的完成。
2008年,移动网络带宽逐渐成熟,手机软件市场开始萌芽,于是有了智能手机成熟的条件,这一年开始,IOS和安卓的平台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才有了苹果断舍离,一个机型打天下的机会。
断舍离听起来简单,但也需要一个结构化调整结束的时机。
还有一个问题在于,为什么断舍离之后,大家还会在一个稳定的市场里继续走向更加复杂的老路?
因为熵增,这个世界是熵增的,是不断从有序走向无序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我们和无序对抗,但无法改变这个底层规律,但每一个对抗的过程,都会制造一个又一个非连续增长。这也是为什么,大规模的增长,都是非连续性的。
这也回到了第一性原理学习时的两个基本概念:熵增,和非连续性。
回到开头的问题,什么时候断舍离,什么持续复杂的策略?
1.在“复杂”不能带来竞争优势,而且可能阻碍成长的时候,需要断舍离,但这个时候,只有意愿不行,需要一个结构性的窗口期,两者同时存在,才能真正的断舍离,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跨越性增长的失败,不是企业不行,是时机不对。
2.在市场稳定的时候,做加法,也许可以创造更多的竞争优势,但同时,要关注核心技术的发展,甚至不遗余力的去掌握核心技术,等到下一个结构性调整窗口来的时候,可以实现非连续性增长。
先写到这里,输出的确是有用的,我在写这个笔记的过程中,想明白了为什么智能手机的窗口期快要结束了,老罗还非要去做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