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需要警惕的“儿童自我状态”

心理学家伯恩将人格中的自我分作三种状态:与生俱来的儿童自我状态、拷贝自父母的父母自我状态和因为成长和自我教育而产生的成人自我状态。

按照伯恩的观点,每一个人都同时拥有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和成人自我状态这三种自我状态,区别只在于比例的大小以及其出现的是否适时适地。

顾名思义,儿童自我状态更多是人生物性的自然表达;父母自我状态通常代表的是人的良知和各种规矩;而成人自我状态通常代表人的理性。

每一种自我状态都包含完整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是各自”三我“的交往。

若符合下面的描述,说明经常陷入”儿童自我状态“

没有主见、过度顺从、无法独立自主

难于改变、过度依赖、无法独立生存

喜欢作、冲动、任性、不考虑后果

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自我怜悯

遇事不决、悲伤、郁闷、焦虑

通俗来讲:儿童自我状态是指;成年人行为处事和表达就像一个孩子一样,这不同与”幼稚“,而是”像孩子一样“,像孩子一样容易情绪化,无法用理智的方式思考和行事。

我们将”儿童自我状态“分为两种一种是适应型儿童自我状态,也称顺从型自我状态;一种是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

适应型儿童自我状态

当我还是个小孩的时候,大部分时间我都顺从父母或其他具有父母形象的人,我学到即使面对不喜欢邻居,也要对他们有礼貌,这样我才不会被家长批评。

爸爸不喜欢我太吵,所以他在场的时候,我会比较安静。

妈妈喜欢看我笑,不喜欢我哭和生气的样子,所以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即使我伤心得很想哭,或是生气得想对她大叫,通常还是以笑容来面对她。

即使长大成人后,仍然常常重复这些小时候所决定的行为,以符合父母的期望,当我这么做的时候,就是在儿童自我状态中的顺从型儿童自我(适应型儿童自我)里。

简单来说:适应型儿童自我状态表现为听话、顺从、讨好、担心、自罪、内心常常充满自焦虑。

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

小时候的行为和父母的压力完全无关,这时我既没有顺从父母的期望,也没有反抗他们,只是单纯地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比如我养的小宠物死去的时候,我伤心而落泪;当小朋友推了我一把,我生气地把她推回去;或者因为有趣,我花好几个小时看故事书、拼图,并不是要讨父母欢心,而是自己喜欢这么做。

长大以后,有时我的行为也像这种完全不受别人影响的状态,这时就是在自由型儿童自我里,也有人用自然型儿童自我来称呼。

儿童自我状态基本上是生理的、本能的,它信奉享乐原则,只想满足自己,无视社会价值和伦理,缺乏善恶是非观,缺乏逻辑思考,有的只是一大堆想要即刻满足的原始冲动,因此在遭遇阻碍时就会发飙,显得任性妄为,不管不顾,非常的感情用事和不顾及后果。

当然,任何事都有其另外一面,儿童自我状态也一样,虽然它有任性而又自我中心的一面,但是儿童自我状态也有它的好的一面,那就是,它富有好奇心、探索精神、创造力、感受力、爱心、活力以及热情和好学等,当一个人儿童自我状态中好的一面发生作用时,他在做事上就会有很大的成功。

”儿童自我状态“形成的原因:

1、来自幼儿时期行事和感受的本能,情绪记忆一直留存并延续着。

2、童年的经历和家长的影响

童年受到溺爱的孩子容易表现出自私、依赖、任性、冲动、做事不计后果。

童年经常受到指责、漠视、不被关心的孩子就容易表现出懦弱、胆小、不自信、自我否定。

这部分人都特别容易出现情绪化,像孩子一样表现出他们的悲伤、恐惧、快乐、愤怒......

陷入”儿童自我状态的影响“

1、在情感生活和社会交往中产生障碍,捆绑理性交往的手脚,泛情绪化,给自己和身边的人带去困扰,严重者会自我抑郁或者自我放纵导致犯罪。

2、总是用最轻松、习惯性模式处事,而没有思考,无法进步。

如何看待”儿童自我状态“?

1、每种状态都有其适应性和不适应之处,并无好坏之分,了解自己来自于童年的情绪和父母的言行影响,学会排除这两种影响的驱使,通过思考、基于事实做事,在更多的时候处于“成人自我状态”。

2、于父母而言,要重视孩子的言语沟通,通过理智、合理的方式同其相处和交流,让其拥有快乐的童年和独立的人格。

你可能感兴趣的:(所有人都需要警惕的“儿童自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