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罐头厂街》有感

  昨天连夜看完196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的约翰·斯坦贝克写的《罐头厂街》这本书。他通过现实主义的、充满想象力的创作,表现出富有同情心的幽默和对社会的敏感观察他笔下的人物,无论多么卑微,也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这本书打动我的,主要有三点:

  第一个是人性多面性的洞察和体谅。一开头就说到:“在罐头厂街的居民,曾有人说是‘妓女、皮条客、赌徒和杂种’的混合体,换言之也就是普通人。如果换个不同角度的窥视孔来看,他也许会说‘圣人、天使、殉道者和信徒’,意思并没有任何改变。”我理解的是作者约翰斯·坦贝克深刻地洞察到每一个人身上都有各种特点,有些特点的确在这个角度、标准下是最不堪的,但是他们同时具备的另外一些特点展现出来的就象“圣人、天使”一样圣洁。这其实就是每个人性。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第一个角色都非常显明饱满,张力十足。很多场景又觉得似曾亲眼所见,唤起了我很多以往生活场景以及对自己的重新思考。

  第二个关键词是信任的力量。故事主线是围绕着一群以麦克为首的流浪汉要给一个医生办一个聚会,但两次都变成了打砸现场的过程。起因是:有一次迈克想要钱,就去骗医生,他给医生讲了一个长长的故事,讲到一半,迈克就看出其实医生明白着呢,知道那故事是胡编的,但医生并不揭穿,仍然认真地听着。讲到一半,迈克讲不下去了,说:“医生,我这他妈的都是骗人的”。但是医生说:“迈克,我觉得如果一个人能为了钱撒谎,那他一定真的很需要钱。”于是给了迈克一元钱。医生对麦克的理解和信任让麦克贫瘠的心灵得到了滋养,从而心里生出了满满的爱,不断流淌出来,所以第二天迈克就把那个钱还给了医生,并且想要回报医生。

  想想很多家长包括我,总是习惯于纠错教育,在面对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缺乏了医生这样的包容和信任,经常揪着问题不放,反而容易让孩子走向自己最不希望他去的方向。

  我理解的信任的力量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作为父母,你不是确信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你敢不敢信任孩子学习放手真正陪着孩子成长,而不是教孩子成长?这意味着你敢不敢信任你这么多年对孩子的教育的结果。第二个是作为孩子,有没有感受到父母对你的爱和信任?如果感受到了,你是不是有力量来正视自己的现状,然后做一个恰当的选择?

  第三个关键词是感受爱的能力。两次聚会的结果是医生的实验室都被砸得稀烂。第一次由于一帮流浪汉不小心喝多了,第二次是整条罐头厂街的人都参与进来,由于中间抗议外人对几位姑娘(妓女)的言语侮辱又是一片狼藉。如果说第一次被砸医生还稍微有点遗憾,那第二次医生能在一片狼藉当中听着音乐给自己煮早餐的话,简直可以说是在享受了。因为医生在一片狼藉中看见的都是大家对他满满的爱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罐头厂街》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