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笔记24

【原典33】问:“‘析之有以极其精而不乱,然后合之有以尽其大而无余。’此言如何?”

先生曰:“恐亦未尽。此理岂容分析?又何须凑合得?圣人说精一,自是尽。”

【译文】

  陆澄问:“朱熹先生在《大学或问》中说:‘分析可以使天理非常精确而不混乱,然后综合天理的各方面使其包罗万象。’这话说得怎么样?”

先生回答说:“恐怕不对。天理岂容分析,又怎么会是凑合得了的?圣人说精一,其实已经是把做学问的事说尽了。”

【解读】

朱熹一向强调,人之所以为学者,心与理而已。陆澄所问的是朱子在《大学或问》中的一句话。王阳明对此嗤之以鼻,甚至不屑一顾,认为心与理、普遍法则与感性现实在本体意义上原是无可分离、不容解析的。

【原典34】

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澄尝问象山在人情事变上做功夫之说。

先生曰:“除了人情事变,则无事矣。喜、怒、哀、乐,非人情乎?自视、听、言、动以至富贵、贫贱、患难、死生,皆事变也。事变亦只在人情里,其要只在致中和,致中和只在谨独。”

【译文】

反省自察是有事时的修心养性,修心养性是无事时的反省自察。

陆澄曾经就陆象山关于在人情事变上下工夫的观点请教于先生。

先生回答说:“除了人情事变,就没有什么是事了。喜怒哀乐难道不是人情吗?除了自身的视听言动外,象富贵、贫贱、患难、生死,这些都是事变。事变含在人情中,关键在于‘致中和’,‘致中和’要靠慎独的功夫来修炼。”

【解读】

古人特别推崇自身修养,用修养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其中,自省就是一种重要的修养方法。王阳明在这里先阐明了“自省”与“存养”关系,随后他又提出了“致中和”与“慎独”。

我们如何在修养心性的路上不断进步?大部分人都一样,除了自己内心的一点微薄之力外,更重要的是要靠外界的逼迫。而外界的逼迫,主要就是“人情事变”。

比如,当你贫贱的时候,你可以很快乐地生活着:妻子虽然不怎么漂亮,但在你眼里却妩媚动人;朋友虽然也是靠力气生活,野蛮粗鲁,但却很讲义气,你们时常一起小酌一番,那感觉如同神仙。但当你由贫贱转为富贵之后,你原来的快乐生活就开始受到挑战:原来妩媚动人的妻子在你眼里开始变得狰狞,你有点受不了;原来一起小酌的朋友你开始觉得他确实有点粗鲁,想离开他了……这就是最常见的人情事变,而成圣成贤就是在这种人情事变上下功夫。

虽然大部分人从修养心性的角度来看都是失败者,他们的选择都是“富易妻,贵易交”,但也有人通过了考验,例如汉宣帝的故剑情深,宋弘的“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每一次的坚持,都是一次心性的放光,久而久之,心将如明镜矣。

人情事变上做工夫也就是下学工夫,按照阳明的看法,“意之所在便是物”,喜怒哀乐等人之情感表达处便是事,与人心不可分离,因而在人情事变上通过慎独工夫,即可到达中和状态。




参考资料:《传习录集评·梁启超点校》(九州出版社)、《传习录》(中国画报出版社)《传习录(明隆庆六年刻板)》

你可能感兴趣的:(传习录笔记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