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大历史》,半部中国史

提到敦煌,让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敦煌莫高窟。

其实,敦煌并不等于莫高窟,而是一个地名。但,敦煌的历史,是它自己的历史,也是半部中国史。

敦煌学学者,历史作家邢耀龙所著的新书《敦煌大历史》,以全景式的鸟瞰视角,鲜活生动的文笔,给读者讲述了敦煌的前世今生、敦煌艺术以及以敦煌作为锚点所辐射出的人与事。

《敦煌大历史》1.jpg

01 敦煌的历史

三苗人是敦煌最初的人口基础和移民。

汉武帝击退匈奴后设置西域都护府,并设置了河西四郡。其中最西边的就是敦煌。

张骞从西域带来了良马、葡萄等物种,也把中原文明带到了西域。

中原和西域相互通商,丝绸之路诞生,敦煌也热闹非凡。

斗转星移,在安史之乱后,河西走廊先后被吐蕃、西夏占领。后来被元朝接盘管理。

在此乱世期间,丝绸之路上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商人们逐渐转向海上丝绸之路做生意。

在几百年后的明朝末年,国家积贫积弱,害怕关外匈奴,干脆下令把西边的嘉峪关给关了。

从此,敦煌也被遗弃在荒漠。

直到康熙年间,敦煌才重新被收复,但状况已不复当年。

![《敦煌大历史》3.jpg](https://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25946941-cbf74a2428b5f084.jp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1240)

02 敦煌的艺术

丝绸之路不仅促进了贸易,还带来了佛教。

南北朝时期,国家又开始战乱,很多中原人把家搬到河西走廊以求安定。

信佛的中原人很快就在敦煌找到自己的组织。

一位叫乐僔的人在鸣沙山上开凿了第一个佛窟,自己住了进去。

起因是,他看到大山在太阳的照射下,闪现万道金光,仿佛释迦牟尼在世,觉得这是个很好的修行地。

后来,往来的僧侣们纷纷在乐僔窟的旁边开窟造像,莫高窟就这样诞生了。

这可是当年的网红景点。

石窟是敦煌艺术的承载空间,敦煌壁画又是敦煌艺术的重要载体。

作者认为,整个敦煌艺术的范式革命,共经历了六个阶段:

与佛教文化的融合;隋唐之际,中国化佛教艺术阶段;吸收吐蕃艺术。

晚唐、五代、宋的家族艺术阶段;西夏和元的民族艺术与中原成熟的宋代绘画艺术结合,成为敦煌艺术的第二个高峰。

明清时期的民俗化。因明代封闭嘉峪关,敦煌被抛弃,敦煌艺术也断层了300余年。

清代中期,佛教衰败,开凿的多为道教洞窟,呈现出民俗化的特点。

总之,敦煌艺术为了靠近大众审美意趣,不断突破自己,经过上千年的持续迭代,独树一帜。

《敦煌大历史》3.jpg

03 敦煌的守护人

守护莫高窟的王道士,让莫高窟进入了有人看管的历史,也为后来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奠定了物质基础。

当然,王道士也造成了中国文物的巨大损失。但他在送走一批批求经的外国人后,仍日夜守护着眼前的石窟,直到生命的尽头。

在王道士去世五年之后,红军来到了敦煌暂避风雨。

郭道士慷慨解囊,冒着被匪寇抓捕的危险援助了困境中的红军战士,为国家文物、敦煌石窟和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郭道士也曾为守护“象牙佛”遭受酷刑,死里逃生,更是守护榆林窟长达尽半个世纪。

作者说,榆林窟历经一位喇嘛和五位道长的守护,整整170年。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这可真是文物保护上的奇迹,这种守护精神也是敦煌石窟珍贵的精神财富。

后来,那个曾经给郭道长做饭时打下手的常书鸿,成为了守护石窟的接班人和守护神,造就了敦煌研究院的“莫高精神”。

自常书鸿后,敦煌研究又经过了段文杰、樊锦诗、王旭东等为代表的几代守护人。

《敦煌大历史》4.jpg

04 结语

本书的作者就是一名敦煌人,在阅读《敦煌大历史》时,能让人感受到作者对敦煌的绵绵情意和热情。

他以文字的形式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立体的敦煌。

相信,待你阅读完此书后去敦煌时,会看见一个不一样的敦煌。

它古老,同时也在一代代守护人的保护下正焕发着青春。

敦煌莫高窟艺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保护好它,传承好它。

你可能感兴趣的:(《敦煌大历史》,半部中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