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章 原文,译文,自解

【原文】

《老子》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

不崇尚贤才异能,使人民不至于炫技逞能而争名逐利。不看重稀贵之物,使人民不做盗贼。不显露足以引起贪欲的物事,使人民的心思不至于被扰乱。因此,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排弃充斥于人民心中的各种成见,满足人民的温饱需求,软化人民的犟执趋求,提高人民的自立自足能力。通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使那些"智者"不敢为所欲为。从事于无所成为的作为,即可以得到全面的治理。

【自解】

整章的断句不存在什么别的地方,但整篇中有疑虑的地方比较多,求讨论。

不尚贤,使民不争;

自解:不崇尚贤良,使人民不为了表现的贤良,而进行争斗,往大了说,可以说是人人平等,不分高低贵贱,就没有什么好争的了。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自解:不提高难得之货的价格,难得之货没什么价值,就不会有人去偷盗了。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自解:使人民不见,可以引起欲望,的事或物,民心就不会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自解:所以圣人治世,使人民心中所知不多,但食物充足,没有争强好胜的志向,但身体强壮。总的来说就是强物质,弱精神。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自解:使人所知少,所欲也少,智者所思所谋,经常因人所谋对象知少,欲少,而失败,就不敢再谋。这样不用做什么,自然也就没有什么治理不了的了事了,实际上也就没有事情可以治理了。

这一章看来很消极,而且有很多是不可行的地方,推行愚民政策,使人体强心弱,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便于治理。

而要使人无欲无求,目前看来似乎很难达到。

不尚贤,国不尚贤,民尚贤,如何处理?不尚贤,很容易尚愚,于是也有了争,重要的在于中庸吧。

不贵难得之货,难得之货,国家不贵,圣人不贵,但平民之间贵了如何处理?

难得的不止是货物,美食,漂亮的女人,如治病之药,法等等,都是容易引起争斗欲望的。

愚民政策下,外敌入侵怎么办?这也是解决不了的问题。

民无知,智者不敢为,这个好像也不太可能。。

但有不少故事讲民无知,智者不敢为的

引用一则:

一个富翁在海边散步看到渔夫在晒太阳,问:"你为什么不打鱼呢?""打鱼干什么?"渔夫问."买大船呀.""买大船干什么?""打很多鱼,你就是富翁了""成了富翁又怎样?"你就不用天天打渔了,幸福地晒太阳了.""我不正在晒太阳!"富翁哑然.幸福是我们内心的需要,只要情愿做的,从中感受快乐,就是幸福。

这个故事看似很有道理,也确实有一部分道理,但若从人性本恶的角度来讲,富翁有多种办法让渔人为他工作。至少当这个人对生老病死,还有感觉的时候,就有办法。当然如果这个渔人对生老病死没有感觉了,富人也确实没有办法了。

但能达到对生老病死没有感觉,何其难也?一只蚂蚁都知道偷生,何况是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第三章 原文,译文,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