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中提升

8月18日下午,很荣幸能有机会去听刘钧岭老师的课,这堂课我收获颇丰。

刘老师讲的是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本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是诗歌教学。主要是学生学习鉴赏诗歌作品,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并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诵活动,诗歌创作,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魅力。还要学习这几首诗借景或借物表达情志的写法,这也是单元目标的要求。所以本单元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方式,重在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本单元有三个任务:学习鉴赏、诗歌朗诵、尝试创作。一堂课40分钟,三个任务不可能全部把它完成,所以刘老师选取的是任务一:学习鉴赏。那么,通过哪些方法进行鉴赏呢?比如语言品析、意向、知人论世等。刘老师选择了其中的一种方法---意象,因此,该课的标题是关注意象---打开诗歌情感大门。

这节课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标题要聚焦。这节课我们主要是“诗歌活动探究之自由鉴赏”,这是一节鉴赏课,所以我们可以把标题改为关注意象---打开诗歌鉴赏大门。

2.导入要简洁。刘老师以黑板报的形式导入,由问题引入诗的共同点上,费时费力,可以尝试情境导入法,渲染情境,直接简练。

3.指令要清晰。老师出示板报的内容后问学生:板报应开设哪些板块儿呢?这个问法有些模糊,不知道从哪方面来回答。第二个问题是:结合诗歌内容的共同点,给它们起一个名字,并说明理由。这个问题设置的有难度,这两个问题一开始就让学生无所适从,那么课堂的推进就有难度了。

4.学会追问。肖培东老师对学生内部语言能力特别重视,善用追问,推动学生主动的言语实践。这样启迪了学生智慧,训练了学生思维。比如在这节课当中,当学生说《我爱这土地》中“鸟”的特点是“疲累”时,有些学生不理解,这时可以反过来问学生:你为什么认为“鸟”的特点是“疲累”呢?

再比如,《乡愁》中有学生认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的特点是“微小”,而有学生认为“海峡”这个意象的特点不是“微小”。发生歧义时,仍然可以进行追问,你为什么认为“海峡”这个意象的特点是“微小”?你为什么不这样认为呢?让学生解答后,老师再做总结性评价。

课堂生成的问题,需要老师的机智,也需要老师对文本透彻地研读。本节课我们抓的就是意象,是通过意象体悟情感的,那么本单元中这几首诗所涉及到的所有意象及其特点都要一清二楚。

我个人认为刘老师能设计出这样一节课,我挺佩服她的。这节课的整体思路清晰明朗:活动一,知内容,探意象活动;活动二,抓意象,学鉴赏;活动三,描画面,悟情感;活动四,练方法,促能力;最后,课堂总结,推荐阅读。如果导入简洁些,环节间的过渡自然些,环节后的小结凝练些,就十分完美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反思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