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毛选》中的《实践论》时,我发现······

今天利用预留的通勤时间,读到了《毛选》中1937年毛主席写的《实践论》一文,惊讶地发现毛主席主张的认知世界的方法,与文森特·鲁吉罗在1975年出版的《Beyond feelings》中介绍的批判性思维,非常的相似。

《实践论》还有一个副标题,《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顾名思义,这是一篇指导我们如何通过实践认知社会、然后反过来指导实践的文章。

而文森特在《Beyond Feelings》一书中主要介绍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如何进行批判性思考及其误区等等,重点在于思维活动。

《实践论》可以归类于哲学性文章,毛主席主要讲了实践的三步曲:

“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的事物,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第三步),再应用这种思想、理论、计划或方案与同一客观过程的时间。”

简单来讲,就是经历(实践)— 认知(理论)— 实践 — 认知(理论)······的循环。

如果说《实践论》是从哲学的高度来告诉我们如何认知世界如何实践,那么《Beyond Feelings》则是详细而具体地介绍了前两步的具体步骤:如何“感觉”以及如何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

前者告诉我们要尽可能多地实践和思考,后者告诉我们如何尽可能多地实践和思考。对反复阅读完《Beyond Feelings》、并正在践行其中一些原则的我来说,此时读《实践论》,总算能品出一些滋味,而不觉得太过抽象。

尽管毛主席与文森特对实践与认知的观点比较相似性,但我不认为文森特读到过《毛选》的这篇文章,我只能感叹,真理具有普遍性,伟大的思想具有相似性。

知行合一,这个道理人人皆知,但从我自身经验来看,并不是所有人,甚至不是大部分人,都知道如何去获取更多有效信息,甭管是亲身实践还是调查。更不用说,还有许多多因为害怕变化、挑战或者受挫就此逃避现实的人,看看那么多的大学生为逃避就业而选择考研。

毛主席在《实践论》中写到:

“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部分地或全部地不合于实际,部分错了或全部错了的事,都是有的。许多时候须反复失败过很多次,才能纠正错误的认知······”

这些都是共产党早期血淋淋的经历而总结出来的教训。1927年国民党清党运动、武昌起义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长征,中国共产党的成长绝非一帆风顺,是在汗与血的硝烟中一路摸索过来的。

实践的路上,发现短板是正常的,失败是正常的,遇到瓶颈也是正常的,难道要因为恐惧失败或是抗拒暴露自己的不足,就要完全逃避吗?

把认知和实践看成是一个动态向前的过程吧,现在的我们也许有很多不足,但只要沉下心来去学去做,就一定会有进步,对自己的满意度就一定会提升。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到《毛选》中的《实践论》时,我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