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不把儿童关闭在不透气,不见阳光的环境中,那么,纵便是贫乏的大自然,也能使儿童的心灵得到欢乐,受到感染。
对于以上这句话,我有深切体会。在我成长的年代,物质是贫乏的,大自然相对来说,还丰富一点,但没有很多的玩具,也没有精美的娃娃。但我的童年,相对现在的很多孩子,多了许多自由自在。
现在的孩子,几乎人人都拥有大量玩具,但也少了很多自由,更少了对很多事情的热情和力量。
《养育女孩》一书中说,1岁到3岁之间的关键词是探索,我们需要为女儿提供很多可供研究和操作的机会,同时要投入我们的热情和能量,让孩子看到她可以对所有事都充满热情,都能找到乐趣,弄得一团糟也没关系。
曾有个女孩分享自己小时候的成长经历,说妈妈小时候对她很严厉。看到楼下的小朋友玩沙子,她也想去玩,但妈妈坚决不允许。妈妈在卫生系统工作,对于细菌类的环境相当敏感。
整个童年她都是寂寞的,孤零零的长大,感觉自己的童年失去了太多乐趣。现在的她虽然事业有成,但她其实有点怨恨妈妈,她不想做一个干干净净的小孩,只想痛痛快快跟小朋友在沙堆上尽情玩耍一回。
女孩的经历并非个例,实际生活中比比皆是。而《养育女孩》的作者也说,花园很有用,投入自然很重要。
我们的孩子可能是个天生的运动员、科学家、艺术家或者工程师,无论她对什么感兴趣,我们都应该鼓励她,而不是打击她,嘲笑她,限制她。
甚至不需要给她买太多玩具,如果简化她的玩耍空间,玩耍才会更有意思。看到这里,想起一个好友家的大衣柜,
硕大的大衣柜里,装的不是好友的衣服,而是她女儿的部分毛绒玩具。
对于2岁~5岁的女孩来说,这个阶段生活目标就是探索,就是快乐。对此,她信念坚定,愿望强烈。若被阻挠,就会非常恼火,越多的探索越有助于培养更加快乐和聪明的女孩。也因此在这个时间,我们要为孩子提供各种能力和获得自信的机会,从自然到艺术以及运动能力,都是从这个阶段开始的。
在这个关键的阶段,女孩不应该受限,还要从周围的成年人身上学会热爱生活,学会学习,孩子会跟随我们,吸取我们的热情。
但是,往往在这个关键的阶段里,更多的父母们会忙于挣钱而没时间陪他们玩,等这些孩子上学以后,他们心中对探索的热爱已经“死”了,这真是让人难过,更是大多数家长始料不及的。
很多家长,会在那个阶段,把孩子托付给老人,自己去为了更好的生活打拼。我们以为我们拼了全力为孩子赚了更多的钱,就是最大的负责任,却不知正是丢了西瓜捡芝麻。孩子在那个阶段,真正需要的就是父母全心全意的陪伴而已。
我们需要时时刻刻给孩子安全感,只要他们需要我们,我们就会出现。只有我们满足了孩子的安全感,他们才可以安心地关注其他的新鲜事物。如果孩子对生活本身就充满焦虑,自然也无力去了解新事物。
书中的父母课堂里,有一段关于昆虫,关于大自然的描述。如果我们父母对待昆虫和大自然的态度是这样的:“真恶心!讨厌的蚂蚁,走开!”那么我们的孩子当然也会害怕它们。但如果我们说:“哇!过来看看这个。”孩子自然会采取和我们一样的态度。这种对事物敏锐的兴趣,将使孩子受益终身。
其他事物也是如此,了解机械、汽车的内部构造,摆弄电脑、工具以及花园的棚屋、做手工、演奏音乐,学习艺术、雕塑、厨艺、舞蹈,喜欢丛林或者海滩,这些喜好孩子们都需要从周围的成年人身上“抓取”。
读到这里,很悲哀的发现,我的孩子已经错过了这些好兴趣的探索和关注期。能帮助0岁~5岁孩子学习的东西往往是简单便宜的,并不需要那些用电池和闪灯的花样繁多的新潮“教育”玩具或者工具。越简单平实,越经久耐用。
曾经给孩子买过多款电动小汽车和机器人包括遥控车,但他玩的频率其实很少。倒是有一个简单的、最原始的那种小鼓,是以前哥哥姐姐玩旧的玩具,他却玩了很多年,乐此不疲。
那几年,我终日不在家,以为只要自己多赚钱,就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给孩子买更多的玩具,就可以让孩子更开心更快乐。
孩子看到玩具的瞬间的确是快乐的,但仅仅快乐了一会,就丢下玩具,继续来黏我,让我陪他玩耍。而我,也只是象征性地陪一会,然后再去忙自己所谓的事业。有多少家长曾经或者现在,就是我这样的呢?
书中讲了一个两岁小女孩玛蒂尔达不害怕的故事,令我感触很深。两岁的玛蒂尔达本来在浅水区玩,不小心越过了分界线,一下子消失在深水里。爷爷正好看到,迅速跳下水,将孩子拉出来,小姑娘肯定被吓到了,脸上表情很难看,马上就要开始嚎啕大哭了。
爷爷却做了一件很有趣的事,他伸直双臂,把玛蒂尔达举起来,大声喊道::“哇!玛蒂尔达会游泳了!游得真不错!你真棒!”他一边喊,一边笑,显得很开心。小姑娘有点犹豫,她被迷惑了,但是随即,她就做了件不同寻常的事,她迅速将脸上的表情转换为一个大大的笑容,随后和爷爷一起发出咯咯的笑声。
这样的经历是危险的,但大人的做法却引导了孩子一次正向的体验,教会孩子承受危险。如果当时大人开始惊慌失措,孩子就会认为水很可怕,很可能会因此惧怕水,惧怕游泳。
这种惧怕的感觉会非常难受。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对猫猫狗狗,猪猪鸭鸭,习以为常,不会害怕,即使被狗咬过两次,也依然不怕狗,因为印象中狗就是可爱的动物。虫子之类的也经常看到,除了冬天,其它几个季节,田野里、谷场里,甚至家里,到处都有各种小虫子。
在不同的季节,就会跟哥哥和小朋友一起抓虫子玩,有蛐蛐、有鸣叫的蝉、有金金花(一种用篾条扎了背,会一直鸣叫的飞虫)、有蚂蚱、有螳螂等等,甚至还会抓蝎子。这些虫子都很趣,可以玩很久不厌烦。甚至偶尔会在田地里碰到一条小蛇,也不会害怕,会静静地看着小蛇慢慢游走。
但不知何时,我开始惧怕一种小虫子,尤其是肉乎乎、毛绒绒的那种虫子,只要看到这种虫子,我就会精神高度紧张,浑身寒毛直竖。如果你恰巧在我身边,看到我身上有这样一只或者一条虫子,你好心提醒我,我的反应会让你哭笑不得。我会大喊大叫,甚至歇斯底里,心里恐惧到极点。
孩子几个月大的时候,抱着他在店里玩,隔壁大姐家9岁的小男孩也跟我一起,他突然跟我说:“阿姨,你看这是啥?”我顺着他手的指向,低头定睛一看,灵魂瞬间出窍,差点把孩子扔到地上。那是一只颜色很漂亮的毛毛虫,正悠闲地在桌子上爬。
我如此惧怕这种虫子,怕到不敢在树下走,害怕虫子会掉到我身上。后来看了一些书,也知道这种恐惧不能传递给孩子,需要自己慢慢克服。但时至今日,我依然怕虫子。还好,孩子不怕,每次遇到虫子时候,我都控制住自己的厌恶,让孩子去慢慢观察。
但是,我依然怕。就在今年夏天前段时间,一家人带着野餐垫,兴致勃勃去森林公园玩。我冲向清新的大自然,呼吸着森林里青草味的空气,跑向不远处的健身区域,想活动一下手脚。但我的脚步很快就变了方向,开始恐惧,因为我发现健身器材的支架上,爬满了毛毛虫,甚至林子里还飘着很多的毛毛虫。
我让老公赶快开车走,因为真的受不了。这个季节的树林里,就是这样。不管空气多清新,环境多幽静,我也待不下去。
细想我怕的根源,应该是七八岁的时候,家里淘洗麦子,晾晒时候,需要我们再去挑下沙粒,我挑着挑着,爬在麦堆上就睡着了。当我朦朦胧胧醒来,感觉脖子里痒痒的,伸手一摸是只米虫,我吓得丢在一边。之后哥哥又拿虫子吓唬我,我就越来越怕,一次次的的害怕体验,最终就变成了自然反应。
玛蒂尔达的爷爷非常棒,他的正向引导会让孩子拥有更美好的人生体验。自然如此重要,自由自在如此重要,这些是任何高昂的玩具所不能取代的。
《养育女孩》这本书,很实在。没有严肃的大道理,有的只是娓娓道来的亲子故事,给父母们准备的教育课堂也轻松愉快。即使自己曾犯错,但只要以后不再继续犯错,就是最好的学习。
今天的学习很治愈,一边看书,一边思考,在写出这些文字的当下,似乎心里的某些惧怕少了些。父母也是曾经的孩子,孩子终有一天也会成为父母。这个过程虽然充满艰难,但也乐趣无穷。
或许,父母也是需要探索的,探索怎么跟自己的孩子更好相处,探索怎么能给自己的孩子,创造更好的生存空间,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继续坚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