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的电影《后会无期》爆出了很多金句,比如“喜欢就会放肆,但爱则是克制”“你连世界都没有观过,哪来的世界观”“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
句子精简,很有道理。
但是最后一句,暴露了韩寒在亲子沟通方面的认知的不足。
因为世界观还未成形的孩子才不会分对错,他们只看自己的行为是否被接纳,而这正是和孩子沟通交流的关键所在。
1
很多父母一定都有这样的疑惑,孩子怎么就是不听话。让孩子少看点电视或者不要玩手机、IPAD,孩子就是不听;或者出门的时候不要在地铁或车上大声吵闹等等。
当你埋怨孩子不懂事,不听话的时候或许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和孩子说对话。
很多父母都没有意识到和孩子的沟通交流是最需要技巧的一件事。成年人在社会上都知道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你面对领导和下属沟通交流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你面对客户和供应商说话的语气和心态也是不一样的。
很多人愿意学习职场沟通技巧或者销售话术,说出的话让同事、合作者如沐春风,却唯独对自己最亲爱的最宝贝的孩子用一种最简单粗暴的方式来交流。
我见过太多的家长和孩子说话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命令式的交流方式,你不准这样,你不要那样。曾经在地铁上看见一个妈妈抱着几岁大的孩子,孩子一直在哭,声音很大,已经影响到周围的人了。妈妈很着急先是好声安慰,丝毫不见效果,最后只能大声命令“别哭了!”
结果呢?
孩子被吓了一大跳,哭得更大声。最后妈妈只能抱着孩子下了地铁。
为什么怪孩子不听话,或许你说的话真的不“好听”。
2
用成人的方式和孩子说话,孩子是听不懂的。同样用成人的思维去听孩子的话,你也“听不懂”孩子的话。孩子没有经过“社会训练”,他们不会知道成人之间交流的基本规则和潜规则。
他们大多会直接用行为和情绪来表达。
有一位三岁孩子的妈妈很苦恼,说孩子每次和她出门遇见小朋友就会大哭,别人家的孩子都是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只有他家的孩子不仅不跟别人玩还总是大哭。
妈妈以为孩子怕生,不愿意出门,于是带着孩子在家里玩,可是待在家里的时候,孩子又要拉她下楼,她根本搞不懂孩子到底想要什么?
后来,在学习了一些亲子沟通技巧以后,她才知道了孩子的想法。原来有一次,妈妈带孩子下楼去玩,看到邻居家的孩子很可爱就抱了一会儿,并且说真可爱啊,真想抱回家,孩子听到了以后,认为妈妈不爱自己了,所以只要下楼有小朋友接近妈妈,他都会粘着妈妈,不让任何其他小朋友接近。
在不知道孩子的真实想法的时候,这个孩子会让人感觉真是无理取闹;当知道他的想法以后,你会发现这个孩子真的很爱自己的妈妈。
不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连爱都会变成伤害。
3
沟通的意义就在于了解,让双方都了解各自真实的想法。而和孩子们沟通,因为他们不会察言观色,不会说出弦外之音,也get不到成人的“潜台词”就变得更困难,需要我们去引导去塑造。
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行为,中国也有言传身教之说,就是通过行为让孩子听懂你的话,听你的话。
那么什么是行为?
简单来说,我们可以用这个原则来定义行为,那就是可以用照相机拍下来,用录音机录下来的,也就是说,你看得到的,听得到的才是行为。
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灿烂的笑容,却没有办法用相机拍下善良,我们可以听到孩子的哭声,却没有办法用录音机记录下来不懂事。所以在这里善良和不懂事是标签,哭和笑才是行为。
为什么要强调行为和标签的区别呢?
这是因为如果你用标签和孩子说话,孩子就弄不清你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
比如说你下班回到家,孩子帮你拿了拖鞋,你特别开心然后跟孩子说,哎哟,你真懂事。对于你而言呢,你想表达的是一份开心的心情。觉得孩子帮你拿拖鞋的行为让你很感动。
但是,当孩子听到懂事这个词的时候,他的理解是模糊的而不是确定的。他并不清楚他具体的哪个行为给妈妈带来这种愉悦的心情。是笑容?还是叫妈妈的声音?是拿拖鞋的行为还是说需要全套做一遍才可以。
所以,孩子就不知道自己的什么行为是可以重复的好的行为。
在父母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的过程中,用行为去描述才会有效。
比如你希望孩子勤劳,如果你只是对他说,勤劳是一个非常好的品质。妈妈希望你成为一个勤劳的孩子,对于孩子而言,这些语言太抽象了。他根本不懂得什么叫做好品质,更不会明白什么叫勤劳的孩子。
那么父母该怎样去表达呢?才可以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勤劳呢?比如说当你看到孩子把玩具收回到箱子里,这个时候你就对他说,宝贝,你把玩具收回到箱子里,这样的行为代表着勤劳。或者是当你看到孩子在家里扫地的时候,这时候你跟他说,儿子你扫地的行为这样就代表着勤劳。
4
这其实就是P.E.T极简亲子沟通中所说的“行为窗口分析模式”。把孩子的行为放进这个分析模式会更容易了解到孩子的真实想法。
在“行为窗口分析模式”中,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行为的可接纳范围。这点关系到父母对孩子的行为要怎么去应对,是禁止还是接受?
想要了解更多P.E.T极简亲子沟通方法,到懒人听书搜索“P.E.T极简亲子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