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没有那么多高瞻远瞩,只是未雨绸缪罢了

原创 轮动大牛 轮动大牛

锄禾日当午,每周礼拜五

2019年,中国市场发生了8234起股权投资,投资总额高达7630亿人民币,这些资金大多来源于各大风险投资机构,他们平均每次出手都是近亿的量级,但有很多小公司却一分钱都没分到,风投机构是怎么赚钱的?什么样的公司更容易拿到风投机构的钱?

风投的钱并不是大风刮来的,而是有些不差钱的人和公司给的,这些出钱的金主被称为“有限合伙人”,简称LP,风险机构的管理者也就是决定把钱投给谁的人,叫做普通合伙人,简称GP,在募集到资金后,风投机构就会成立基金,给心仪的公司投钱换取他们的股份。

既然想赚钱,那关键就得找到值得他们投资的公司,风投机构的员工往往学历出众,工资也比其他行业高出一截,他们会对自己投资的行业和公司做许多分析,但实际情况却是风投机构的绝大多数投资都是失败的。比如红杉资本就是全球最成功的风投机构之一,你所熟知的很多国际品牌背后都有红杉资本的身影,然而红杉在2000年到2015年间,投资的307家初创公司中,最终成长为独角兽的大公司只有17家,占比仅5.5%,而这已经是很出色的成绩了,所以无论多优秀的风投机构,投出去的绝大多数钱都打了水漂,最终被创业者们败光。

这不能怪风投们的眼光不准,毕竟创业本身就是一件高风险的事,这就是风投机构的风险所在,既然如此,风投机构怎么赚钱呢?答案就是“幂次法则”。

也就是说,风投机构的收益几乎总是由其几个最成功的投资案例所决定,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南非公司Naspers,2001年Naspers用3200W美金,获得了腾讯46.5%的股份,而如今腾讯市值已经高达4900亿美金,Naspers还持有31%的腾讯股份,对比之下,马化腾的持股比例也仅有8%左右,虽然Naspers的其他投资乏善可陈,但光靠腾讯这一个项目就够吃一辈子了。

也就是说,既然风投机构的大多数投资都会失败,那么,那些成功的投资一定要带来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回报,才能弥补损失并赚到钱,所以对于风投机构而言,一家公司未来能成长到多大的规模,远比现在能赚多少钱更重要。

比如滴滴从2012年成立起就一直亏钱,在6年间亏损了390亿人民币,但估值却从几千万人民币一路涨到了近600亿美元,获得了包括阿里、腾讯、软银、苹果在内的一系列头部机构的投资,等公司规模壮大或者上市后,这些金主会择时卖掉手中的股份换取现金。所以你往往会发现,风投机构并不指望企业分红,也能接受企业的短期亏损,甚至支持企业主动亏损来换取市场规模,为的就是在未来成长为巨头的可能性,给自己带来足够的回报。

相反如果只是在楼下开个餐馆或者搞个小营生,虽然能赚钱养家,但成长空间太小,很难赢得风投机构的青睐,所以如果你的投资擅长给投资人“画饼”,这样确实更容易拿到投资,因为“饼”本质上就是项目的想象空间,这就是过去一些看起来极度不靠谱的项目却能拿到风投资金的原因。


今年8月6日,央行宣布,内蒙古包商银行因经营不善资不抵债,申请破产清算,想想如果你有一千万全都存一家地方性商业银行,虽然利息高点,但在政策层面国家不在为商业银行兜底,允许商业银行破产,这也就意味着,如果这家商业银行真的破产了,根据法规,保险公司只为你兜底50W,剩下的950w,就只能等破产银行清算后根据储户比例赔偿,说白了,任何一个企业破产,也就意味着资不抵债,至于清算后的赔偿估计也回不了几个子儿。

从风投机构到银行破产,其中的一些思维逻辑经验可以实实在在的应用到我们生活中,比如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应该分散存放,这样万一其中一个篮子打破了,也会有其他篮子里的鸡蛋剩下,这种分散逻辑可以最大限度的规避任何不确定性的风险。

但现实中,由于人具有趋利避害的天性,导致在投资赚钱上,没有很好的风控意识,当有一个投资赚钱的渠道时,大多数人一心只想着收益带来的成就,而不愿意多考虑风险带来的隐患,就像在赌博场上,满脑子只想着赢钱的时候,就会把输钱之后的退路给堵上,孤注一掷之下已无退路可言。

那些风投人个个高学历高智商,但他们依旧认真对待每一次投资行为,从思维逻辑到付诸行动努力把投资收益最大化,把风险最小化,就算这样精心打磨的投资行为,在成功路上也时常失败,相比而言,我们普通大众学历低下,智商经验不足,在风险和收益面前,更注重收益带来的乐趣,而忽视风险带来的危机,所以成功的路上比起高瞻远瞩的策略,更应该注重风险危机意识,这不是前怕狼后怕虎,而是留的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功没有那么多高瞻远瞩,只是未雨绸缪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