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爱♥幸福家】第6篇:家长学会避免“毒舌伤孩”!

文:彩仕铭宏│weixin ID:fxxy521     

【智慧爱♥幸福家】学习、成长、分享,一起学做好家长!


作为家长,您是否做过“毒舌伤孩”的事情?

请回想一下,您是否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你真笨!”

“说了多少遍了,你怎么就是记不住?”

“你都把我逼疯了!”

“你发什么愣啊?”

“你真是个坏孩子!”

“听到了吗?说话啊!”

“你怎么听不明白?”

“你最好_______,否则_______!”

我们时常被眼前的情绪所捆绑:

急于让孩子收拾整齐,出门上学;或者,急于让孩子上桌吃饭

于是,我们经常发现自己所说或所坐的事情,根本没有考虑到这些话语或行为的长远影响。

尽管要在心急火燎的时候仔细斟酌适当的语句,确实非常困难,但我们的语言的确会对孩子造成重大影响,尤其是当有些话被反复说出来时。如果这些话通常很刻薄或恨苛责,我们与孩子的关系大概就会很糟糕。

优质父母总是尽量用爱的语言和行为来与孩子交流,即便有时他们不认同孩子的行为(比如,不认同孩子所说的或所做的)。

这种原则称为“孩子归孩子,行为归行为”。

通过建立这种区分,哪怕是在规范孩子行为的时候,我们也能够与孩子保持一种牢固的情感关系。这一原则同样强化了一种类似的观点:行为是一种选择,而孩子是可塑之材。

毒舌语句的问题在于,他们采用了谴责(“你把我搞疯了!”)、羞辱(“你犯什么傻了啊?”或“你真是一个坏孩子!”)和威胁(“你最好_______,否则_______!”)等手段,来激发行为的改变,而不是基于理由、同理心和演练,采用带有权威性的、实事求是的方法。这些话把焦点放在孩子这一整体上,而不是放在他的行为上。

在几乎每种情况下,孩子的问题不外乎是,孩子说了什么,或者,做了什么(我所谓的“行为”)。谴责、羞辱或威胁,最终会适得其反,因为这些方法不是聚焦于真正的问题(行为),而是暗示孩子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这些方法只会破坏亲子关系。

使用谴责的语句(“你把我搞疯了!”),就是把事情归结为是孩子犯下的错,而不是承认所有事情的发生都有很复杂的因果关系,包括父母自己的认知、情绪、先前的经验以及期望。

使用羞辱性的语言(“你犯什么傻了啊?”)传递出了这样一层意思:孩子是有缺陷的,父母把注意力放在了孩子作为一个人的缺陷上,而不是放在如何让孩子在将来具有不同的行为方式上,帮助孩子塑造一种更积极的人生。

使用威胁是呀的语言(“你最好_______,否则_______!”),给孩子传递的潜在信息是,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强迫和恐吓是一种可以接受的方式(比如,如果你能通过威胁的方式让孩子听话,那么,孩子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为什么就不可以威胁父母呢?)。

记住,孩子所犯的错误,有很多只是看上去是错误,但实际上,只不过是孩子自我探索的结果,或者,只是孩子想要满足自己短浅的欲望和需求。

我们可以让孩子明白,行为是一种选择,我们应该向孩子强调,他们能够学会更好的做出选择。做出一个坏的选择或者行为,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是坏人,只不过是表明他们犯了一个错误,需要得到更多的联系和指导,以便在今后做得更好。


试试下面的语句,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行为上。在使用这些语句的时候,要知道为什么那种行为是有问题的,然后探讨(也许还可以练习)下一次你的孩子会怎么做。

“我不喜欢那种行为。”

“当你_____时,我不喜欢它,因为_______。”

“对你来说,_______是不对的,因为_____。”

当你走进客厅,发现你6岁的孩子正在把你最喜欢的额沙发靠垫用剪刀剪成碎片,你很可能会大吼,“你在做什么傻事?”但是,要记住,孩子的行为机会总是在试图满足短浅的欲望和需求,比如,吸引你的注意,获得知识(如果我这么做,会发生什么?),或者创造某种参与行为(这么做肯定很好玩)。

稍微冷静一下,做个深呼吸,然后,对孩子所说的话一定要专注在其行为上,而不是人格上:“破坏一件不属于你的东西,你的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你这么做让我真的很生气(父母的感受)。我知道,剪刀很好玩(同理心),与此同时,那些靠垫是我的,现在,他们没法修补好了(理由)。为什么你要剪我的靠垫呢(了解孩子的目的或感知需求)?”

一旦你了解了他们的目的,下一次你就可以采用不同的应对方式。当然,如果运用得当,你还可以就行为的后果向孩子提出严正的警告。

最后一个要点:除了让你的话语专注与孩子的行为,还要注意你的非语言沟通行为---肢体语言、说话的语气、姿势,等等。这些非语言线索也是很有力量的,可以改变你话语的含义。


时刻保持“孩子归孩子,行为归行为”的清醒认识!

孩子说了或做了,你认为不好的,请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行为上,冷静一下,

1、告知这种行为是不对的(比如破坏一件不属于你的东西这样的行为);

2、告知父母的感受(你这么做让我真的很生气);

3、同理心理解孩子的感受或想法(我知道,剪刀很好玩);

4、告知理由(那些靠垫是我的,现在,它们没法修补好了);

5、了解孩子的目的或感知需求(为什么你要剪我的靠垫呢);

6、运用不同方式应对(适当提出警告);

注意表达过程中的非语言行为(比如:肢体语言、说话的语气、姿势等等);


【智慧爱♥幸福家】学习、成长、分享,一起学做好家长!

欢迎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2019年08月18日,于北京

你可能感兴趣的:(【智慧爱♥幸福家】第6篇:家长学会避免“毒舌伤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