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一家书店:遇见读书人的温暖力量

读一读《遇见一家书店》,会被勾起许多读书的故事和关于遇见书店的故事。如果你是一个品读世界的人,从小就有一个甘当书虫的梦,相信“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人;如果你是一个资深读书人,闻着墨香长大,并在博览书籍世界后感触良多想分畅聊和分享的人;如果你是一个经历传统纸书和电子书正面交锋的时代的人,并对传统书店留恋却也对网络书店并不排斥的人,你可以来读一读《遇见一家书店》,体会老一辈资深读书匠们细水长流的读书情怀和心得,体会他们的读书故事和遇见书店的故事,并获得一次文化成长。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读书故事,或多或少而已。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书店故事,因为这是一种情怀。其实拿到《遇见一家书店》这本书还没有开卷之前,我就已经猜到里面的作者们应该相当“资深”,他们的青春时代应该没有互联网,他们一般都有纸书情节或书店情怀,他们应该是老一辈文化长者……果不其然,遇见书店的故事,果然来自这样的群体,他们饱读群书,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且没有遭遇互联网娱乐和电子书的冲击。所以他们跟书店的故事更加真挚,更加纯粹,更加感人。

其实我自小就有读书梦。我与读书的故事,也有着辛酸的一面。长大了我常常回想,那些年在山坡上放牛的时候,漫长难熬的很多时光,如果有读不完的书来陪伴,该是多幸福。我的学生时代没有互联网,有长长的寒假和暑假,有很多在山坡上放牛的时光,但是没有书。读小学的时候我有幸读到几本连环画小图书,那是一个邻居外出收破烂存留下来的,像宝贝一样,而且数量很少。我为了读他家的连环画,跟几个同伴商量了一个“租书”活动。我们拿他家的书到学校里租给同学,读一次一毛钱。而我们的好处就是,可以免费读。这个活动开展了一小阵,也就矢折了,因为他家就那么几本小人书。我读到初中的时候,才第一次去过县城的新华书店,没有家长带我,是我自己跑去的。那时候姑姑在县城里租住,我大抵是被带到她家里,然后自己问路跑到了新华书店,我买回来一本很华丽的作文书《假如我有一支神笔》,那书读来没多大意思,就是一些短篇作文,由此可见,我根本没有什么文化熏陶,不知道书籍的大世界。我读高中的时候,偶尔去一个同学家里玩,发现他家藏有一木箱的书,是他父亲留下来的。这个同学的父亲早逝,却给他留了一箱子书。可是这个同学有点吝SE,去他家读书可以,但是不让带走;如果带走,一次只能带一本。他家离我很远的,骑自行车要两个小时,且翻山越岭的。我记得那个暑假,我在山上放牛,读了他家的一本短篇小说集,那书真好啊,读来回味无穷,好多次沉浸在书中,把牛放丢了,然后满山遍野去找牛。只是那些大好光阴,大多数时间处于无书可读的地步。同学家的一箱子书,我连十本都没有读到。成年后有次问起他,他答说那一箱子书早就不再了,他姐姐结婚后,他在外地读大学,那些书就流离了。我读大学的时候,在图书馆第一次读《天龙八部》,夜里宿舍要熄灯的,我就打着手电趴在被窝里读,那滋味是真酸爽,被武侠故事深深吸引。读完第五部的之后,我把图书馆翻光了,也没有找到第六部。我好遗憾啊,那时候认为《天龙八部》肯定是有8本的,后来一问同学们,就闹了这么一个笑话。

我毕业之后,一个月的工资只有300元。身边大抵还是没有书籍的。有一次在街头遇到一个“读吧”,里面还开着空调,一次只需要一元钱,不限时间,这真是一个好去处。周末的时候经常去,有时候中午啃个火烧就跑去读一会。那时候没有课业,工作上也没什么起色,倒是读了好多书。这家“读吧”是工农路中原机校外的一家小书吧,据说是校内老师承包的,里面有许多过期杂志,也有一些文学书。主业是卖一些中小学生教辅和一些技术教材,比如医学书、电脑软件培训教材之类的。

哎,我涛涛不绝的讲了许多自己读书的故事。该回到正题上了。

《遇见一家书店》是一本人与书店的故事集,结集了88个人与书店的故事。从这些人的故事中,可以窥见老北京书店的历史变迁,和长辈们读书故事中的情怀与乐趣。我不能说是感受到书店带给人的温暖力量,因为我自带这种温暖力量,它来自于很多年前在中原机校外遇到的那家“读吧”。有一年的酷暑,它给了我最温暖最美好的记忆。只是这家“读吧”没有经营几年就不存在了。人和书店在一起,就会有美好风景。南阳的三馆一院开业不久,我就去了。在童书馆里看到人头赞动,被塞满了小朋友和家长,也里自生一股暖流。有书读的童年,才是最幸福的,我相信。

你可能感兴趣的:(遇见一家书店:遇见读书人的温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