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建立自己的边界意识

心理边界是指我们和他人在情感和精神层面的这种抽象的界限,这个界限是独立自我意识的基础,因为这个心理边界的存在,可以让我们来明确我的需要,你的需要,他的需要,防止我们去混淆责任,避免我们被控制和遭到不必要的侵犯。

人生无非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的事。自己的事全然负责,别人的事全然尊重,老天的事全然臣服。这个人生三事就是心理边界在日常生活,关系中的运用。很多人觉得很有道理,但是真实生活中未必执行出来,因为他可能心理边界建设的不好,他总是想着去拯救什么,拯救别人,自己的人生却一团糟。

所以这个心理边界也可以理解为个人所创造的准则限度,并以此来分辨什么是合理的,安全的,别人如何对待自己是安全的,是合理的,是可以被允许的,以及别人越过这些界线时我要怎么来应对。一个没有建设心理边界的人,内在的自我是没有得到成长的,跟年龄无关,年龄带来的只是岁月的痕迹,对于自身的认识可能还停留在孩童状态

心理边界模糊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种。分别是文化因素和原生家庭的影响。文化因素比较大,我们的生存和自尊更多的是建立在社会认同方面,简单的说就是他人对你的认可,所以我们说社会认同和我们的自尊心是直接相关系的,别人认可我我就觉得有价值。我们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个人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很容易边界模糊

第二个部分是原生家庭,一个婴儿刚出生的时候,她和妈妈是共生关系,她和妈妈没有心理边界,是合而为一的,如果一个婴儿小的时候哭也好闹也好,都是无条件被满足的,那这个孩子就会产生一个认知,我是被接纳的,我是受欢迎的,我和妈妈的关系是稳定的,然后孩子逐渐长大,她慢慢有了自我意识,开始区分我和他了,孩子开始知道边界了,慢慢的她就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个体,一般十个月之后他就会意识到,妈妈不是自己。所以具有我这个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她知道了我是我,知道了自己和父母的关系,自己和万事万物的关系。边界模糊的家长呢,该坚持的时候妥协了,该去包容孩子的时候又显得很无情。这种养育的混乱呢,就会造成孩子内在的混乱,那么孩子的边界也变的模糊起来。

所以父母要把握好适度的接纳和坚定的拒绝。

如果孩子和父母回应的质量不好,或者说有很多漏洞,直接就导致孩子生命个体在分化过程中受阻,他无法完成一个高质量的自我分化,这个个体就不能形成稳固的自我,他的边界意识就模糊。

过度的拒绝是控制,过度的接纳是溺爱。

作为父母我们要去看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你去建立规则和包容孩子的行为这个分寸是否把握的很好。

边界模糊的孩子没办法自我负责,要么就讨好别人,放弃自己的需求,或者是过度干涉别人的生活,老想着去拯救别人或者是期待对方无条件付出,满足自己的需求。不懂得尊重别人,只希望一切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发展

那到底怎么样建立边界意识呢?这个没有标准答案,因为个体不一样。讲几点大家参考:

第一就是建立自我认同。建立自我边界是建立自我认同的过程,也是自我保护的方式之一,你有权利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也有权利拒绝,当然你也应该对允许别人如何对待自己这件事负责。你如何看待自己很重要,你如何看待自己决定了别人如何看待你。有些人觉得自己很渺小,很卑微,自己没用,说白了自己都看不起自己,你怎么让别人抬举你。所以怎么样看待自己就会令你拥有良好的个人边界,那么也可以促进他人对你的尊重,同时也促进了你对他人的尊重

第二点就是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要有觉知。你可以去回想一下,你经常做出的举动或者是某些情绪,是否跟你的边界有关,如果下次再遇到,你会怎么做?

第三个部分是自我负责。你只有照顾好自己才能 照顾别人 。对自己负责会涉及到你的自尊和自爱,只有你足够自尊和自爱,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不是一味地为别人付出,这样会让你成为一个表面上的老好人,内心却很多委屈和压抑

第四点就是会合理的拒绝。并不是一味的迎合会造成人际关系的优质,有时候你去表明自己的界限,适当的拒绝其实是有助于关系的发展的。

最后一句,不管怎么样,我自己负责。

你可能感兴趣的:(怎么建立自己的边界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