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第367天,15.27小不忍则乱大谋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367天

原文阅读:

15.27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文讲解:

孔子说:“花言巧语能惑乱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谋略。”

启发思考:

        本章二句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句。前者警惕巧言令色者惑众乱德,后者强调自控制怒以谋深远大局。二者都是君子个人提升修为和做成大事的前提。

        先说“巧言乱德”,关于言语表达,孔子是历史上少有的对言语的社会意义进行深入思考的大思想家之一,他的见解直到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价值,给人以深刻的启发和教益。

        在孔子看来,讲不讲真话,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关键。君子“讷于言”,但“言忠信”;小人“巧言令色”,结果是“巧言乱德”。夫子之所以倡导言语谨慎,是因为他看到和体会到了“巧言”带来的诸多烦恼。他认为:“巧言令色鲜矣仁”;“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理论上,人与人之间的最好关系,是相互间能说真话的关系;一个社会最好的状态,是人人能说真话的状态。是否能说真话,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视角。现代社会,“言论自由”被写进了宪法,这不能不说是文明的一大进步。当然,为了保障人们说真话的权利,也必须容忍他们说错话。因为真话未必都是正确的话,关键在于是否可以做出自己真实的表达。

    《史记》记载,商纣王“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智)足以距(拒)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别人要谏劝他,他智商比谁都高,口才比谁都好,谁也说不过他。在这样“智足以据谏,言足以饰非”的巧言乱德之人面前,其他忠言直言之人很难有多少生存空间。

      不过,很多时候,人们选择巧言假话而不说真话,不是怕杀头坐牢,而是因为说假话的“回报率”通常要高于说真话。工作中,违心的拥护会比真诚的反对更能迎合领导;商业里,夸大的广告会比朴素的说明更能提高销量;生活中,善于恭维忽悠的人也常常获得更多的短期利益。

        虽然,有些事情或有些时候,什么是真实的情况,如何评价对错好坏,并没有唯一正确的标准。但是,秉持真诚的态度去分析和对待人与事,还是必要的前提。再次想到季羡林先生的那句话“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依然可以作为生活智慧的借鉴。

        再来看“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大家都很熟悉。一般的理解是,不能忍一时之怒,就容易坏大事。朱熹的注解说:“小不忍,如妇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把妇人之仁放在了前面。匹夫之勇,是不忍怒;妇人之仁,是不忍心,面对坏人,他却动了圣母之心,也是一种“小不忍”。

        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故事可以作为佐证。例如,楚汉相争中关键时期,刘邦率汉军坚守城皋,据敖仓粮库。同时韩信又占据赵国齐国之地,击破楚将龙且,直接威胁楚军后方。而彭越也发兵断楚军粮道,威逼楚军的根据地。一时之间,项羽分身无术,就对手下的大司马曹咎等主将说,你们坚守成皋,不管汉军如何挑战,切不可迎战,只要挡住汉军就算头功。我破了彭越,就跟你们会合击破汉军。曹咎等点头答应了。

        结果,项羽前脚一走,刘邦马上就派兵挑战。开始几天,曹咎等人还能谨守项羽的嘱咐,坚决不出战。可后来刘邦故意派人不断挑衅、辱骂,曹咎等人一时忍不住这口气,怒从心头起,忘了项羽的叮嘱,发兵渡过汜水攻击汉军。结果才渡了一半,汉军发起攻击全歼楚军,楚军好不容易积累的战略物资尽归汉军之手。这一战,楚军损失惨重,从此再也无法改变战略劣势。项羽也再无机会翻盘,最后败死垓下。这就是小不忍则乱大谋。

        反之,也有能忍的成功案例。关羽兵败被俘,死于东吴,战略要地荆州落入东吴之手,于是刘备发动蜀地主力攻击吴国。此时吴国派了年轻的主帅陆逊统兵对抗刘备。面对来势汹汹的蜀军,陆逊坚守不出。不管刘备故意派老弱残兵在阵前示弱,或者采用各种羞辱性的手法,甚至连部下也怀疑主帅的胆量和才能。但年轻的陆逊始终忍得住,不为所动。最后他终于找到合适的机会,以少胜多大败蜀军,刘备也死在白帝城。

        这些重要事件或节点中,关键人物的表现可能影响了国家的历史走向,也决定了身在其中的个人的命运轨迹。对于普通人或小人物,我们的行为也会决定自己的人生状态。孔子提醒弟子们不要因小失大,人们也常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能够制怒忍让,是一种成熟的涵养,也是一种以屈求伸的深谋远虑。

        当然,提倡忍让,并不是一种强行的压抑,把苦闷、烦恼和痛苦都藏在心中,什么都不说都忍着,最终可能把自己忍出病来的。忍让是一种为人处事的坦然平和的生活态,是调节处理不良情绪的智慧和能力。而且,小处要能忍耐,并非权谋,而是根据大局对自身行为的一种自觉的理性制约,是大局思维和终局思维的体现。

        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和人生智慧。建党一百周年之际,近期播放许多建党初期和战争年代的影视剧,在各种艰难险境中,许许多多革命者身上就展现出卓越的自控能力。一个人如果有远大志向和广博胸襟,就不会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更不会因小失大,逞一时之怒、血气之勇。向他们致敬,向他们学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学习第367天,15.27小不忍则乱大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