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园游客打架教坏动物:声明很幽默,我却更担心在场的孩子

没有狮子老虎跑出动物园,没有人在猛兽区停车,北京野生动物园的一则声明就这么火了。

简单说,就是在8月7日下午,有两家子人在北京野生动物园打架,公安机关调解后就和解了。

动物园提醒游客文明游览,没事儿别打架。如果声明就到这里,估计也上不了热搜。

关键在最后一段,因为看到人类打斗,动物园的动物纷纷效仿,场面一度失控,饲养员耐心教育之后,他们才知道打架不好,特别不好。

更有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媒体,给配了这样的视频,让这则声明更有画面感

image

打架的人很冲动,声明很幽默,姑且不说动物纷纷效仿是真是假,这件事儿让人笑完之后还真是细思极恐!

01 琐事引发两家人的“战争”

8月7日,是个周六,很多家庭会选择带孩子出去耍,北京野生动物园是个很不错的选择。

带孩子跟小动物亲密接触,看看各种各样的动物怎么过日子,孩子喜欢,大人也不无聊。

官方的声明里并没有说清楚两家人为什么发生纠纷,也没说清楚有几个人参与打斗。

image

从热心网友发布的视频里可以看到,扭打在一起的,有年轻的女士,有年迈的老人,也有青壮男子。粗略估计怎么也是三代人吧?

参观个野生动物园,能有多大的纠纷呢?踩脚了,插队了,走路碰到了?声明用“琐事”两个字完美概括,反正就是没啥大事儿。

打斗的场面挺激烈的,大概分成两个战场,一边是几个女士躺在地上,互相揪着头发,还有一边是几个男士在拉扯。

最让我揪心的,有两个镜头。

一个抱孩子的老人,参加了女士们的战斗,她一只手抱着孩子,另一只手使劲拽着一个女人的头发。

旁边有个戴口罩的胖胖的男子想过去拉开她,还没有什么结果的时候,从老人的后方出现一个瘦弱的男子,一脚揣在老人的大腿上。

[图片上传失败...(image-776171-1628514858660)]

老人抱着孩子一个踉跄,倒在地上。还好孩子始终抱在怀里,没有摔到。

第二个镜头,是在几个女人的旁边,站着一个小男孩,不知道是哪个女人的孩子。在视频里还能听到有个稚嫩的声音在喊,“妈妈你过来”。

[图片上传失败...(image-a980a0-1628514858660)]

对大人的战争,我看着是没什么感觉,但这两个孩子的出现,真是让人捏了一把汗。

02 带孩子出门,认怂不丢人

看到动物园打架的视频里,抱着婴儿也要参战的老人家,我想起8年前的一桩惨案。

在2013年7月23日,北京大兴区的一个公交站,一个妈妈推着婴儿车,跟两个驾车的男子发生了冲突。

妈妈和男子都各不相让,争执中,一名男子把婴儿车里的孩子抓起来摔在地上,孩子严重受伤,不幸死亡。

事后,摔女婴的男子受到应有的处罚,被判处死刑。可婴儿车上的婴儿却永远失去了生命。

[图片上传失败...(image-2a746-1628514858659)]

在整个事件的前半程,也是因为琐事引发的争吵。

北京的公交车站,即使是事发时的20点50分,也不会是空无一人,不会给人危险和压迫的感觉。

因为琐事争吵两句,在正常人眼里也不过是口舌之争,即使动手,大概率也会像野生动物园里一样,不会有什么严重的伤害。

这世界上还有一种危险分子,他们前一秒还跟正常人一样有说有笑,下一秒就像亡命徒一般横冲直撞。

摔婴儿的男子,刚刑满释放9个月。据公开报道的资料显示,他因为盗窃一辆汽车被判处了无期徒刑。

出狱后他曾经努力融入社会,有碰壁,也有成功。也许这次小小的争吵引起了他内心深处的委屈、愤怒,也许他想在朋友面前证明自己可以做很多事……

image

有社会学家指出,社会存在一些“狠化”现象,是个值得警惕的问题。

比如,患者对医疗结果不满意拔刀刺杀医生,城管与小贩有争执时出现死伤……每个“狠化”现象背后都充斥着暴戾之气。

知乎上有个问题,带孩子出门为什么要认怂?

有个答主是这么回答的:因为社会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到处跑来跑去,身上积攒了满满的负能量,他们需要找地方发泄。

如果我们带着孩子刚好碰上,只需要一个小小的摩擦,这些垃圾就会理所当然丢到我们身上,甚至连累无辜的孩子,这种人就是垃圾人。

遇到冲突,退一步不丢人!

03 父母的做法,是孩子的解药

动物园事件里打成一团的大人们,不但会让动物纷纷效仿,更会对孩子产生不小的影响。

心理学家班杜拉曾经做过一个有名的充气娃娃实验。班杜拉把儿童分为两组,分别看一段视频。

第1组儿童看的是一个人打充气娃娃,然后一个大人给他一些糖果作为奖励。

第2组儿童看的也是有人打充气娃娃,然后他被人训斥了一顿。

接下来两组儿童都到了有充气娃娃的房间。结果,第1组儿童都打了充气娃娃,第2组基本没有人打充气娃娃。

image

过了一段时间,班杜拉进行了第二阶段的实验。他把这些儿童带回实验室,让他们像视频里的人一样打充气娃娃,打得好还有奖励。

两组儿童都争先恐后地去打娃娃,第一阶段的实验对此并没有什么影响。

孩子通过看录像, 就能学会攻击行为。奖励和惩罚,可能会暂时让孩子放弃模仿,一旦条件适合,孩子就会把他学会的行为释放出来。

孩子会从他看到的世界里,学习他自己的为人处事之道。比如,孩子会从有些动画片里学习暴力,会从隔壁的邻居那里学到脏话。

当然,对孩子影响最大的,自然是父母。

image

英国的心理学家奥利弗·詹姆斯,在《天生非此》里提出过一个概念:后代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奥利弗·詹姆斯认为,孩子就像人质,为了生存,他们对父母会产生类似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中的情感。

孩子会有两种明显的行为:一是模仿,孩子会观察父母,然后改变自己的行为,让自己跟父母变得一样;还有一种行为是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是一种更强烈的情感,他们会把父母的某些特性内化成自身特质。

比如,从小被家暴的孩子,长大后更有可能成为施暴的人。他们不单单是模仿父母行为,更是从内心深处认同这种行为。

image

因此,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孩子会模仿父母,变成父母的样子;内心认同父母的做法,把父母的为人处事作为自己的生活准则。

动画片、邻居老王和游戏等外在的纷纷扰扰,父母很难完全控制,但别忘了,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父母自己。

在后代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存在,也给父母教育孩子提供了新的思路。

既然孩子会不自觉地模仿父母行为,认同父母行为,那我们就做好自己,用实际行动成为孩子的榜样,让孩子有能力抵御外界的纷纷扰扰。

上梁正,下梁才不歪,所谓的育儿,到最后都是育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动物园游客打架教坏动物:声明很幽默,我却更担心在场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