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希望孩子早晚刷牙,他却能躲就躲;
你希望孩子爱干净、会整理,他却经常丢三落四;
你希望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他却啥事都指望大人……
为了让孩子养成好习惯,很多家长苦口婆心、建立各种奖罚制度。
还有家长,还不惜花重金把孩子送到五花八门的礼仪、军训或传统文化课堂中,试图通过熏陶和训练,让孩子养成好习惯。
结果,孩子在课堂和训练期间,还能以身作则,一回到家就把所有养成的好习惯都还给老师和教官了。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为什么这么难?到底如何破解呢?
儿子每天写完作业,都是我帮儿子收拾书包。
随着他不断长大,我开始担心:什么都习惯了我帮他做,他在学校怎么办呢?
我想着,这个习惯得改一改了,却一直不知道怎么办。
学习完《平衡情绪》的课程后,我开始有点感觉了,就想找机会践行。
有一天中午,儿子放学回家,一见到我就哭。
原因是,上午老师在检查语文作业的时候,他没有找到自己的作业,班长要求再重新写一遍。
孩子很委屈:我明明已经写完作业了,结果就因为找不到,就被同学冤枉!
如果换做以前,我肯定劈头盖脸给孩子一顿数落:谁让你从不自己收拾书包的?这下好了吧?尝到苦果了吧?看你下次长不长心!
但现在,我作为一个已经学习过幸福双翼的妈妈,我很清楚:奚落挖苦,不仅不能培养出孩子独立的能力,还可能摧毁孩子的自信心。
这种百害无一利的事情,我坚决不能再做了!
听完孩子的诉说,我心中飘过一丝窃喜:这真是一个好机会,引导并培养孩子独立收拾东西的能力啊!
于是,我平静地帮孩子把书包里的书和本都拿出来,有两个语文本、两个数学本。
我问:“语文老师要检查作业,你会去找哪个本呢?”
孩子指着两个语文本。
我给孩子竖起一个大拇指,继续:“如果我们把四个本子分类放,在需要找语文作业的时候,只需要找两个本子是不是?”
能力的形成是一个过程,我不能用心中完美的标准,期望孩子一下子就学会,我要做的是——
放下期待,把事情分解、把能力分层,让孩子小步前行;
当孩子做到一步时,就及时反馈和肯定,让孩子形成良好的感觉,愿意不断尝试。
接下来,我让孩子在两个语文本中找到写有作业的本子。
这时,为了方便自己辨认,孩子自己想到一个办法:在有作业的本子的本皮上,写了一个“是”字。
当我放手,并带着爱和信任支持和引导时,孩子的主动意愿就源源不断地被激发出来!
随后,我鼓励孩子自己整理书包,并告诉他:自己亲手整理好的东西,再找的时候就方便多了,因为身体有记忆,知道自己放的东西在哪里。
孩子很认同。
我们又一起讨论该怎么分类,最终想到一个办法:按书本的大小分类,从下往上、从大到小排好,装到书包里。
从这一天开始,儿子每天都主动自觉地自己整理书包,再也没有出现过出门才发现忘记带书又匆忙跑回家拿的情况了,更没有出现过找不到书被同学和老师冤枉的情景了。
这件看似微小的事情,却意外解决了我苦恼很久的问题,这其中,我发现有两个地方特别重要。
第一点,作为一个爱操心、习惯替代的妈妈,我得学会让孩子体验自然后果。
自然后果,是指孩子在一个没有评判的环境下,经过自己的尝试,体验到的结果与后果。
当不好的结果发生时,我不再奚落、唠叨、批评孩子,让孩子在没有评判的环境下,体验了自己没有自主整理能力所带来的后果。
第二点,能力培养的前提是:正向感觉、小步前行。
当孩子体验到一个感觉不太舒服的自然后果,我不仅没有评判,反而放下期待,把整理能力分解成不同步骤,让孩子小步前行。
每当孩子做到一点,或者想到一个解决办法,我就及时肯定,加强他在这件事上的正向感觉。
于是,孩子自然愿意主动收拾自己的东西了。
我不由得感慨:懂不懂教育,懂不懂孩子,差别真的很大啊!
如果我没有学习,还像以前一样凭着本能和经验对待孩子,估计这次良好的契机,就白白浪费啦!
今天早上,儿子做噩梦了,他在梦里哭着说:“数学第五题!”他梦到自己有一道数学题没做完。
我走进卧室,听到爸爸在跟孩子说:“没关系,第五题对灰灰来说是非常简单的。”
已经学过《平衡情绪》课程的我知道,这样的安慰是无效的,我跟老公说让我来试一下。
我先跟孩子讲了一个自己做的梦,我梦到自己迟到了,很紧张。
我问孩子,是不是也有紧张的感觉?
孩子说是。
我想起几天前孩子因为找不到作业被冤枉的事情,我猜想,这可能是孩子做噩梦的原因。
我试着问:“你是不是因为那天没有找到作业很紧张,所以才会做这样的梦?”儿子说,那天下午把作业拿到学校去了,可是老师并没有检查。
看来孩子一直惦记着这件事。
我肯定地跟他说:“灰灰现在已经学会自己整理书包了,下次老师再检查作业的时候一定能找出自己的作业。”
孩子的情绪稳定多了,再次确定了一下自己的确已经把作业写完了,才舒了一口气。
早饭的时候,我问孩子现在还紧张吗?
他说已经不紧张了。
从能力形成四步法的角度来看,孩子学会自己整理书包这件事情,经历了感觉、尝试的阶段,能力还在持续形成中。
老师反复强调:能力的形成是一个过程,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经验。
这不,儿子主动收拾书包的能力,就经历了一次失败经验。
但我不再担心和焦虑了,因为只要我平衡情绪、积极引导,失败经验也是形成能力的重要来源啊!
有一天晚上,孩子写完作业开始看书,我提醒他整理书包,他没有听到。
我想他是看书太投入了,就暂时停下,不打扰他看书。
晚饭前,我再次提醒他整理书包,他答应吃完饭整理。
饭后,小家伙对我说:“妈妈,你能不能帮我整理书包?”
我问为什么。
原来,今天孩子多了一个语文本,他想带一个16k的语文本去学校,之前的都是32k的,这个本子他不知道该放在哪里。
看来,儿子能力形成过程中遇到新的挑战了,这意味着新的成长机会又来啦!
我没有着急告诉孩子答案,也没有批评他怎么这点小事都不会。
我耐心地引导孩子回忆自己整理书包的方法,按这个思路去想语文本放在哪里,孩子很快就有了答案:两个本子放在一起,大的在下,小的在上。
就这样,儿子顺利完成了整理书包的任务。
当我带着觉察和意识陪伴和引领孩子成长时,我发现自己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开始在生活中试着做减法,既不着急替代、催促孩子做事,也不再火急火燎地去做家务。
因为,我想让自己的心慢下来,我想先把焦点放在陪儿子聊天和互动上。
当我慢下来,学会放手、会做减法后,我所收获的,超乎想象!
从我听《培养孩子自信心》第一课到现在,虽然仅仅只过了10天,但我和孩子每天都在成长和进步,这真的超出我的意料。
以前,我很苦恼总是没办法帮孩子建立好的习惯,一路学习、一路践行之后,我才发现,好习惯的培养离不开8个字——懂得放手,会做减法。
当我放下担心和替代,懂得智慧放手,当我开始在生活中学做减法之后——
我跟孩子在一起的亲子时光品质更高了;
我们之间心灵联结感更深了;
孩子积极主动、自我负责的能力更强了。
随之而来,似乎一切都顺起来:家庭氛围更温馨,孩子的好习惯也不在话下。
原来,生活可以如此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