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日记 四十一(续)

    2022年10月26日

    读张爱玲的《迟暮》

    作者简介

    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祖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生于上海,中国现代女作家。7岁开始写小说,12岁开始在校刊和杂志上发表作品。1943至1944年,创作和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小说。1955年,张爱玲赴美国定居,创作英文小说多部,但仅出版一部。1969年以后主要从事古典小说的研究,著有红学论集《红楼梦魇》。1995年9月8日在美国洛杉矶去世,终年74岁。

    《迟暮》是张爱玲1933年发表在圣玛利亚年刊上的第一篇散文,当年她只有十二岁。

    张爱玲,在清末,接受了一些封建教育和传统家族管理,明初,又接触了现代文学,即中国的现代汉语文学教育。她上过洋学堂、汉学堂。她可以说是武功齐全,她又会绘画,会弹钢琴,会跳舞,还英文说的特别好。

    她的写作当时在文化界掀起了张爱玲热,她的很多文学作品,在大小文学刊物上发出,引起了很多人的注目。

    张爱玲在父母离异后,跟父亲在一起生活,继母对她特别不好,经常在里头闹矛盾,她在家里很不是个滋味儿,后来她又跑到母亲那里去。其实母亲,也有母亲的一套生活方式,她跟母亲的生活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也并不是很合拍,由于她这种大家闺秀的生活方式,跟母亲那种要妇女女性图强的那种身份,也不合拍的。

    最后,张爱玲,在学习完了以后,就在上海开始写作生涯,她首先在各种报上写剧评,写戏,看电影,看戏剧,写评论,挣一点生活费,后来又写了很多散文,另外她也结识了很多作家,比如她认识了当时的一个主编,叫周受欧的,很看重她。她的小说《沉香屑•第一香炉》,就是在当时叫紫罗兰的报刊上发的,一发就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接着他就写了《沉香屑·第二炉香》。

    作品讲解

    这个《迟暮》谁能想到出自于一个当时只有12岁的女孩张爱玲手里?在同龄人玩过家家的游戏的时候,她就开始用她的笔来雕刻成人的人生,的确是十分感到意外的。题目叫《迟暮》,就是中国文学一个古典的意象。她让读者想到了从天边渐渐涌上来的黄昏。作者一起笔就写空间,空间里的景致,写东风,写妖艳的桃花,扭动着腰枝的柳絮,如春竹下云般的柳絮,映着纤纤细草。

    张爱玲古典文学,外国文学,现代文学他都读的很多,写这些东西是信手拈来,特别有姿有色。

    她写的东风是多事的东风,写柳趁着风力,弯俯下弯,弯腰绕人的头发,写什么都用拟人的手法,一切都兴奋到了极点,大概有一些狂乱,这一切缤纷繁华,目不暇接的春天。春天开头,东风开头,春天结尾,把这个景色写的很有情致。

    只有一个孤独的影子,她倚在栏杆上,她的眼睛从青春之梦里醒来,眼还带着朦胧的睡意,望着这发狂似的世界,茫然地像不解的人生之谜。她是时代的落伍者,在青年温馨的世界里,她无形中已经被摒弃,她再没有资格,没有心情来追随那些站在时代面前的人们。

    写的就很像一个成人的气质,张爱玲属于早熟性的,她很早就领悟了人间的各种情愫,能够识别自己的前途和自己所处的境地来认识人生。

    她再没有资格、心情来追随那些站立时代前面的人们了!在甜梦初醒的时候,她唯有空虚,怅惘;怅惘自己黄金时代的遗失。

    这种思维对12岁的小姑娘来讲是很难得的。

    老师讲到这里说道:“我自己是爱好写作的,看书也看的比较早的,但我在十六、七岁的时候也没有这么大的气度。”

    她对人生和蝴蝶之间的比较,对人生苦短的那种感觉,实际上就是她觉得蝴蝶那种短暂是畅快的,而人的这种生活却是痛苦的,灰色的,而且是折磨自己的。她刚开始是荣华富贵,后来又受到一些责难,压抑对她的心来说是很大的屈辱,所以她写《迟暮》的时候,把自己的情感很成熟的释放出来了。

    写到后面,她笔锋一转,现在,往事悠悠,当年好似如烟云一般,霏霏然的消散,寻不着一点痕迹,她也唯有付之一叹。青年的容貌、盛气都渐渐的消磨去了,她怕见旧时的挚友,她改变了容貌气质,无非添加他们的惊异罢了。她写到这里的时候,表现出一种老态,一种老成,一种抚摸。是为了躲避,才来到这幽僻的一隅,而花,鸟,风,日,还要逗引她愁烦。她开始诅咒这逼人太甚的春光了。……

    她内心的发泄渲染了整个过程。

    最后她写道:“灯光绿蛐蛐的,更显出夜半的苍凉,这暗示的一语发出一声声凄切,凝重的皮响,弹响,和着轻轻的喃喃的模模糊糊的诵经声,她内心千回百转的想着,一滴冷的泪珠流到冷的唇边,封住了想说话又说不出的颤动的口。”她实际上就写了一个一个凄苦的脸的形状,是作者凄苦的形状。

    用支不住绕人头发,结了对儿,酒气等等来拟态,把一个放任,纵情,狂癫的春天写足了。

    她写足了春天以后,又把这个多事的东风暗指人间的各种烦恼,桃红坠依在风宜的臂弯里,一下子就不见了。多事蕴藏的蕴意,因风宜的出现,而有了着落。她写出了春天,对春天又怀着恨意的人物,作者在笔下显露了亮相,只有一个孤独的影子,她倚在栏杆边上。

    作者下笔写的就是她自己,原来一个芳华已失的女人,眼前的春天只是她过去的影子。作者从她这朦胧睡意里,读出了人物之间的乍惊乍惧的心态。

    另外,主人公,正在梦幻和真实的边缘徘徊着,挣扎着,不肯相信现实的真和现实的美,犹如不能相信梦幻中的虚幻。然而无情的青春的梦,正在一点点的消退,只剩下了裸露着的她,痛苦灵魂的她,真实的是热闹的,繁华似锦的春天,对自己的温馨永远告别了。

    作者自己已经没有资格与春天共舞,她似乎已经没有能力来拥有这个春天,所有拥有的只是落伍的空虚和惆怅,还有就是他悲哀的抽泣。

    他在这么小的年龄,就能够写到这种暮年,被这个世事淘汰了,让人感到很诧异,也确实体现了张爱玲早期写作的成熟和天分。

    而且由表及里的反映出了那个时代的苍凉,表现了那些人的内心的挣扎,确实是很不容易的。

  张爱玲文学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善于用比喻,对照,反讽,这些手法来写东西,她写的东西,中间没有出现人物,但是里面活动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人物。题目就把她自己了解到的这种成人的人生都写进了她的作品里头了,让人感觉到人生的挣扎和苦楚,所以《迟暮》是她的代表作,她反过来也让我们想象得到,我们自己写这些东西的时候是一个什么感受。

    她写的这种挣扎,几乎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人性的挣扎,她写景跟人的沟通,写景遇人,写景遇物,遇景都是遇人,她又把人放在里面,使人物一点一滴的挣扎,体现了人性本能的一种反抗。一种不屈,所以她那个黄卷青灯,美人迟暮,千古一者,就是用来表达她内心的。

    而且她写人物都是一层一层的心理描写,避免前面的背景描写与后面层次新颖的脱节。

    老师最后告诉我们:

    我们大家还是可以好好去看看张爱玲的作品,从中学会她这种写内心感受,写拟人,利用古典文学的写作风格来塑造人物,打造气氛的方式。

    我的感想和体会

    一个十二岁的小姑娘能把世态看透,能写出这么深刻的文字,使我这个年近古稀的人所不及的,除了感叹以外,就只有向她学习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上学日记 四十一(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