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5日读书笔记

今日阅读1小时,总计2001小时,第1939日

阅读《商文明》

绝大部分文献一致认为商朝的第十九位国王盘庚把他的国都迁到了殷,而且他和他的后代们定都在那里直至王朝终结。从甲骨卜辞看,小屯的甲骨坑里贮存着可以确指为自武丁(盘庚之侄,第二十二位商王)至帝辛(第三十位,即最后一位商王)各代商王的占卜记录。这样,古典文献和新发现的文字记录都证明了殷的王都地位。然而,殷这个名称仅见于周代文献:和在甲骨文中一样,在商代文献和部分周代文献中,“商”这个名称经常作为商人对他们的国都的称呼。

最近 50 年,许多考古地点在安阳地区被发掘并见诸报道。安阳以外但可能在王畿以内的一些遗址也已被发现,但本章中我们的资料仍差不多全是关于安阳遗址的。我想把安阳一带遗址密集的这一区域称为“安阳核心”,而把河南北部较大的有商代遗址的地区称为“王都”,安阳核心只是它的一部分。

抗战以前的发掘所得资料已经整理发表,但灰坑仍未详细叙述。我们没有整个遗址中详细的灰坑总平面图,也没有每个灰坑中出土遗物的详尽说明。如果像石璋如总结的那样, 水沟是小屯半地穴式房屋的排水设施,那么这里定都以前期的遗存面积就相当大了。被水沟系统覆盖的区域南北长 170 米、东西宽 90 米, 而且我们知道,水沟经过者多为窖穴稠密之区。 这样,水沟就勾画出了一个相当大的定都以前期聚落的外轮廓。在这个聚落内部,地下建筑分组集中。石璋如发表了 C 区西南角的地下建筑布局图。在一个南北 20 米、东西 18 米的范围里,有 47 座地下建筑,分成 5 组,每组有一个大型半地穴式房屋和环绕着它的数个储藏窖。如果这个聚落的密度是均匀的,那么这个被水沟覆盖的区域就可容纳大约 200 座半地穴式房屋。

小屯的遗址(安阳其他地点遗址亦然)在定都时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由中等规模的聚落变成了王都。在考古学上,这种变化表现为三个现象:大面积的建筑基址(“宫殿基址”),刻字甲骨,规模大、随葬品丰富而且规格够得上“王室”气派的墓葬。

后辛”这一名字也很重要:在以后的几个商王的祭祀记录中,武丁的名字常与他的三个配偶的名字——辛、癸、戊——同时出现(详见下文)。由于这些名字被认为是谥号,“后辛”一定是武丁的那个生前称为“妇好”的配偶。在这个墓中,铭文为“妇好”和“后辛”的器物出于同一个铜器群,证明这两个名字实指同一个人,这个人在武丁时代的铭文中被称为“妇好”。这也是商代历史研究中第一次确认一个考古发现和一个历史人物的关系。

用于补充那些基于清楚的先祖名号建立的断代标准并在先祖名号不清楚时代替它们的最重要的断代标准是贞人名。董作宾第一个辨认出卜辞中在“贞(问卜)”字前面的字是贞人名并且发现他们的名字有时在同一片甲骨上出现,这就提供了把他们编成“贞人组”的有力依据。每个“贞人组”为与他们同时的那一位商王服务。

董作宾在他的早期著作中提出了甲骨卜辞断代的十项标准:世系、称谓、贞人、坑位、方国、人物、事类、文法、字形、书体。 董作宾后来的研究多致力于后几项较次要的标准, 尤其是后二项——字形和书体——在上述的争论中扮演重要角色。许进雄最近对卜骨上凿钻形态的研究把钻与凿的形态和构造也利用成了断代标准之一。

如果我们在本章开头讨论的殷这一王都的空间范围有确切的依据,那么安阳的商代遗址构成的网络就仅仅是这一王都的核心部分,王都则是由更大的板块构成的更高层次的网络。如果我们把南起新乡、北到邢台的广大地区作为王都的话,这个王都就是坐落于太行山东麓平原上,几条注入卫河的河流(淇、洹、漳河)流经境内,南北长达 200 余公里的一个地域。安阳是这一地域的中心,距南北两端各 100 公里,从考古学上看它是这个王都的指挥核心。

上述王都地区的考古工作已经揭露了一个由各种不同规模和形式的遗址构成的巨大网络,它南北跨度达 200 公里,除安阳各遗址外,还包括其他较低层次的网络,而安阳则是它们的核心。安阳以外的遗址较少,而且我们对它们的了解不多,但是它们似乎都是农业聚落。然而,安阳核心则标志着一个十分发达和特色显著的古代文明:小屯有成片的地面建筑基址,有的还建在高出地面的台基上,有的为重屋,平面布局为对称形,并有方坛和多重大门,全部为南北向

考古工作所反映的只是一个古代城市的大大褪了色的景象;单单举一个例子,这个城市制作过人类至今见到的最精美的青铜器。

不少甲骨文字都表现建筑于高出地面的台基上的房屋,并且有人字形的屋顶。石璋如对小屯某些建筑的复原就是依据这些字形来确定了屋顶的形状。但这些字强调的是高出地面的台基这一突出特点。在历史文献中,很多重要建筑都以“台”命名,也说明了这一点。表现礼制建筑的文字有两种:上文提到过的“亞”字形平面,和作为礼制建筑标志的人字形屋顶。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年7月5日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