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小衔接的几点建议

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分享关于幼小衔接的话题。

一、幼小衔接的几个问题

关于幼小衔接,也是目前大家最为关心的一个话题。今年4月,政协召开“如何加快发展学前教育专题协商会”,其中就有委员提出,自己的的孩子刚上幼儿园,发现现在早教和幼小衔接最赚钱。尤其是现在幼儿园不教读写算,到小学去如何能衔接上呢?作为家长,很是焦虑。也因此,社会上所谓的“幼小衔接”培训班生意特别好。

其实,我很想知道在座各位关于幼升小的思考和想法?比如,现在最关心的是什么?或者比较纠结的什么?我要做哪些准备?等等。(您可以留言)

在确定要到我们幼儿园分享“幼小衔接”主题时,我也有意识地与身边那些即将要升小学的家长朋友和孩子刚入小学的家长朋友聊这个话题。

词频最高的是:

要不要上有效衔接班?

要不要提前教拼音、写字?

要不要给孩子布置作业?

孩子零起点,能跟上学习进度吗?

要想孩子学习好,家长要陪读吗?

孩子在小学班里坐不住怎么办?

孩子学习作业做得很慢怎么办?

……

整理一下,总体是三类问题:一是学习问题(成绩);二是习惯问题(生活和学习);三是情绪问题(家长自身)。

二、什么是幼小衔接?接什么?

1.什么是“幼小衔接”。查了相关资料,我个人比较认可这个定义,“幼小衔接”是指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是儿童结束以游戏为主的学龄前生活,走上以学习为主的正规学习生活的过渡。

  2.“衔接”什么?是学习习惯、学习品质还是知识技能?我认为三者兼具。

2015年9月,浙江省教育厅出台了《关于做好“幼小衔接”教育的指导意见》,就是为了引导学校和家庭遵循教育规律和儿童成长规律,切实减轻幼儿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教育质量。分别对幼儿园和小学作了明确的具体要求。

比如:

对幼儿园的要求。不提前教授小学课程内容,重视培养幼儿倾听和阅读习惯,幼儿自我管理意识等等;

对小学的要求。坚持学科知识“零起点”教学,开展“新生入学”的主题活动,适当借鉴幼儿园教育方式,创设童趣的班级环境等等。

今年4月,教育部又出台《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

还专门配套发了《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和《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

大家仔细阅读。两份指导要求的每个内容都由发展目标、具体表现和教育建议三部分组成。尤其是教育建议部分明确了发展目标的价值,同时也列举了有效帮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的一些教育途径和方法。

三、幼小衔接的现状

·现状一:学校有动作。

目前小学已经有动作。学校有意识的开始借鉴幼儿园教育方式,创设童趣的班级环境,延迟到校时间等等,但对于“坚持学科知识零起点教学”还是有些难把握,一是班级学生在入学初其知识掌握就不一,进度要面向全班学生;第二有学业压力,对教师要求高。

在学业压力方面,幼儿园就比较轻松,因此也能比较好的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操作。目前,我县公办幼儿园和省二级以上民办幼儿园都会在大班下学期阶段有针对性的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幼小衔接”主题活动。比如“我要上小学”,有参观小学,了解小学的作息时间,上课方式等。还有,安排“幼小衔接”主题的家长学校课程等。

·现状二:家长很焦虑。

我把身边要升小学的家长分成了三类:

第一类是从容淡定。她知道学前教育不能“小学化”,小学是零基础开始的。并且,也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有能力能跟的上的。

第二类是纠结焦虑。因为常有过来人给她经验和提醒,比如:上小学前一定要去学点什么,不然到小学一年级课程进度根本跟不上。

第三类是自我放飞。她觉得不用太过操心孩子,那是孩子自己的事。所谓“蛇有蛇路,鳖有鳖路。”

可是到小学之后,最终能坚守自己现有状态的家长寥寥无几,大部分家长会在作业辅导中,家长聊天中,阶段测试中,老师指导中,孩子表现中、家长会中等慢慢加入第二类队伍。

家长为什么会“焦虑”呢?

主要原因是心里还是有一个观点——“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比如,怕孩子到文化知识进度跟不上,为孩子的字写的弯弯扭扭着急,为孩子拖拖拉拉写作业着急,为不会背乘法口诀着急等等。其实也难怪,包括我自己在内,都会有过这样的情绪。也正因为如此,才滋生了市场上那么多所谓的“幼小衔接班”。在我眼里,此“接”非彼“接”。

那么,小学生的“起跑线”在哪里?我觉得是这个孩子愿不愿意去上学?如果小学这几年这个孩子都很愿意去上学,那么这条“起跑线”就赢了。

·现状三:孩子很期待。

有两类孩子,一类是特别期待上小学,向往小学生活。另一类是特别期待留在幼儿园,享受幼儿园生活。比如我儿子就属于第二类,到小学之后还特别留恋幼儿园生活。他就让我带他回幼儿园,一个周五下午,我就带他回到幼儿园,他就趴在幼儿园的围墙栏杆上,一个劲的深呼吸,嘴巴还念念有词,“嗯,幼儿园的空气太好闻了!”然后就冲进他原来的班里,一把抱住老师阿姨……

当时,我就问他:你觉得幼儿园和小学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他一口气回答了22个不同。如:小学体育课在太阳底下,幼儿园在树荫底下;小学上课要坐的直直的,幼儿园不坐直也没关系;小学有作业,幼儿园没有作业;小学上课是教拼音加减,幼儿园是唱歌做游戏;小学上学要早早起床,幼儿园可以睡懒觉;小学老师前面有桌子(讲台),幼儿园老师上课时前面没有桌子等。

接下来,和大家分享几点建议——

四、给家长的几点建议

1.找到一个好老师。

人的第一任老师,对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幼儿园虽然是一个集体的环境,但相对而言,没有太多的约束,而小学要有更多的规矩和约束的。如果这个时候孩子不能很好的约束自己,有些行为问题老师是怎么样帮助他是很重要的。如果这个孩子遇到了一位和颜悦色的,有经验的老师,那这个小孩从幼儿园到小学这个坡就能爬的比较缓,就比较好的衔接住了;如果幼儿园老师和小学老师差异太大,那孩子这个坡爬的太陡,压力也就大了。

比如,我一个同学的孩子,上小学一年级后就是坐不住。每次上课最多坐个30分钟就要起来,老师怎么提醒都没用,也很苦恼,后来就请我那同学去学校,商量该怎么办?我同学说,没关系,老师该批评批评,该打也打。这位老师说,叫你来,是一起商量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不是让你给我尚方宝剑。后来,他们决定让孩子暂时坐在老师讲台边上,这样老师随时可以关注孩子,提醒孩子。同时,我同学在家里也经常表杨孩子每一天的进步。大半个学期过后,孩子的问题也就自然没有了。

2.学习一些小妙招。

“零基础”上学的孩子,对于上小学基本上都是很好奇的。但是如果他班里大部分孩子都会,就几个孩子不会,他也是会有压力的。所以,我们家长要知道,其实提前学是因为适应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就是重复,重复就孰能生巧了。

(1)怎么说?比如孩子说,我怎么这么笨,他们都会,我还不会。我们可以说:“……没事的,你们班有些同学是提前学过的,不是因为他们比你聪明。你学了就会了。妈妈是在他们学这些东西的时候让你玩了。你看,他们学过的和你没学过的都在学一样的东西,是不是他们不合算?”

  (2)怎么陪?孩子刚入小学,我们可以陪下,但不能做“警察”。比如,有些家长就比较喜欢提醒孩子不能这么样坐,身体坐直;铅笔不是这样握,不是跟你说了好几次了吗?怎么还这样握呢;这个字的笔画顺序不对等等。这样下来,孩子的专注力被破坏,做作业的兴趣也没了。那我们应该怎么做的?一是静静的陪伴在孩子边上,孩子如果有问题,需要帮助,我们就过去帮忙指导一下。第二呢,要尽量多一些正面指导。比如,刚才坐的姿势很好哦,背挺的很直(要明确告诉孩子,他哪里做的好)。

(3)怎么学?有位妈妈的做法非常值得推荐,她的孩子一开始很怕读拼读,拼到实在拼不出来就直接哭着说不读了。后来,每次孩子在拼读的时候,她也学习英语拼读,这位妈妈的做法是她既和孩子一起学,也让孩子看到妈妈也在努力学习。另外呢,我们要记住“教是最好的学”。每位孩子都喜欢当老师,如果晚上做好作业还有时间,我们不妨可以让孩子给我们上上课,这既是复习,也是巩固知识。

(4)怎么问?

第一个问题,学校今天有什么好事发生吗?(探察孩子的价值观,并且引导指引他看到更积极的方面。)

第二个问题,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现呢?(增加他的自信心)

第三个问题,今天有什么收获?(是在帮助他形成点滴积累人生收获的习惯。)

第四个问题,你有什么事儿需要爸爸妈妈的帮助?(是提醒他,你的一生想过好是你的事,但要学会求助。)

不一定每天都固定的问以上4个问题,可以选择性的交流。如果能长期能和孩子有这样的交流,其实是能让孩子有高质量有效率的获得多样化的人生。

3.创设一个好环境。

  (1)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先做这样的人。

说的容易做起来难。我们父母总会在要求孩子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时,自己却继续做着这样那样的事。比如叫孩子快去看书,自己却安逸的看着电视;让孩子不要玩手机,自己却各种姿势玩着手机等等。曾看到俞敏洪在《家长最应该做的三件事》中说:第一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关注孩子的性格和脾气,不是说要告诉孩子性格和脾气应该怎么变化,而是家长本身脾气性格好不好的问题;二是要有行为规范,不是说要告诉孩子必须天天学习,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怎么接人待物,关键是家长的示范作用。另外,还有一句话是,“教育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读书的老师在拼命教书,一群不学习的父母在努力育儿!”

(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阅读。现在流行一句话,“孩子再不阅读,高考连卷子都做不完。”我自己比较喜欢阅读,也致力儿童阅读推广,所以,从儿子9个多月开始就坚持每天晚上给他读绘本故事,绘本有什么好处呢?简单的说,可以增进亲子关系,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聆听能力、逻辑能力、审美能力等。到了小学,我们依然可以坚持给孩子阅读,然后,慢慢过渡到孩子独立阅读。如果他不愿意怎么办呢?

我当时就在“喜马拉雅”开了个账号,和儿子商量每天一起录音讲故事给班里和全国的小朋友们听,这个办法很奏效,他每天都能抓紧做好作业,准时和我一起完成这个“故事时间”。

·旅游。我很赞同马云说的一句话:“我保证,这些会玩、想玩、愿意找人去玩的孩子,一定会有出息,这些是培养情商的关键。”

一是“小游”。利用周末,并结合季节的变化,约上几个好朋友一起去户外郊游,寻找春夏秋冬。爬上台阶时,我们可以让孩子数一数;见到一片树叶,可以问孩子 “这片叶子长什么样?为什么是这个颜色?”等等。

二是“大游”。有条件的话可以在长假安排长途游。比如我在二孩前,每年暑假、寒假都会自己带着儿子出去逛,先后去了深圳、厦门鼓浪屿、哈尔滨、北京和新加坡等20多个地方。另外,整个游玩过程可以让孩子自己完成。比如尝试做攻略,订车票、找酒店、看班次,还要怎么节省开支等,不仅能增长见识,各方面能力也得到了锻炼。特别要提醒的是,妈妈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弱化作用,不要表现太强。这样能让孩子,尤其是男孩的责任心爆棚。

(3)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一生很长,但是孩子能陪伴我们的时间却很短。就如龙应台说的,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我们可以如何留下孩子的成长痕迹呢?我的建议是:

一是家长。可以通过日记、相册、记录测评结果等方式留下孩子生活、学习的成长点滴。比如我家有一面墙贴了张大白板,小时候儿子喜欢在上面乱涂乱画,刚上小学时变成了拼音墙,后来就是记录测评结果的墙。他每次考试结束后,就用曲线图将结果画下来,这样,他可以知道一个学期下来,自己的学习情况怎么样?比较分析一下,前后之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等。

二是孩子。孩子的记录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写、画、录。尤其说一下“录”。到小学后,回开始要求写日记或者看图写话。一般来说,对于刚上小学的孩子来说,写都比较怕。但有一个办法特别好,尤其是对于低段的孩子来说,那就是让孩子说。怎么说呢?比如一篇看图写话,你就先让她说出来,用手机的录音功能录下来,然后,我们再用“讯飞语音”等翻译工具帮他翻译成文字,读给他听,让他说一说,哪个地方需要修改和补充,改好后,再让她抄上去。

想好,说好,写好是有着逻辑联系的。据我的经验是:孩子在说的时候,自己组织语言。我们只要安静的倾听,不要轻易的打断他,偶尔附和一声就好。而且不要对他的内容过多的干涉,让他有我的地盘我做主、自由自在的感觉。这样他们才会喜欢。

说到这里,可以会有家长觉得自己做的不好,差距太大,尤其是对孩子凶,很内疚。可是,我想告诉你的是,其实所有的父母,都会有过教育困惑和焦虑,都会有过对孩子大吼大叫的经历。我们每天要面对繁忙的工作、照顾家人等,每个人都不容易。所以,我们要了解观察自己。  我记得一位前辈跟我说,“真正有水平的家长,就是要找到让自己孩子自信的平台,让他找到自己。”这句话对我很受用,我们改变不了环境,但是作为妈妈,我们可以选择做一个智慧妈妈。搭建平台让孩子表演,比如利用生日聚会、过年家庭联欢会、家庭书法展、作文展等,肯定孩子的作品,锻炼孩子的能力,让他找到自信。

所以说,最重要的是,要活出精彩的自己,做个60分的妈妈,给孩子更多的成长空间。

现在,回到刚开始说到词频最高的几个问题。前面讲了这么多,就是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帮助,但是关于这些问题最终需要怎么做,每个人心中的答案可能还是不一样。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一一回答,这个建议表格给大家(附后)。

父母与孩子之间,就如这首诗:

你不是我的希望,不是的
你是你自己的希望
我那些没能实现的梦想还是我的
与你无关,就让它们与你无关吧
你何妨做一个全新的梦
那梦里,不必有我
我是一件正在老去的事物
却仍不准备献给你我的一生
这是我的固执
然而我爱你,我的孩子
我爱你,仅此而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幼小衔接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