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往事12——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

陈子昂生活在高宗和武后时期,这是初唐诗坛的第3个30年。

陈子昂是这一时期少数号召革新诗风的诗人,他反对宫廷诗词采造作、无病呻吟的靡靡之音,提出“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的复古思想,倡导诗歌应该反映现实、抒写怀抱,被誉为开盛唐之风的先驱。


2

陈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

陈子昂生于一个家境殷实的庶族地主家庭,其远祖可以追述到西汉辅佐刘邦平定天下的陈平,从六世祖开始,为避晋不再出仕为官。

陈子昂祖上素有修道和豪侠的传统,祖父和父亲都是慷慨豪侠的性格,好接济贫穷孤寡,曾经乡里发生饥荒,他的父亲陈元敬赈济乡民一万石粮食而不求回报。

少年时候的陈子昂,有点富家子弟气习,“年十八未知书”,18岁了还不晓得读书,成天耽于玩乐,有意模仿侠士作风,无拘无束、放荡不羁——很像今天让家长头痛的问题少年。

18岁那年,幡然悔悟,立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先是到附近的金华山上,闭门谢客,狠狠地读了些书,之后又到京都长安国子监学习了3年。

23岁这年,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落第,两年后,又第二次参加科考。


3

唐代的科举考试有行卷之风,这里面说来话长。

当时的主考官们,除了评审试卷外,还会参考举子平日的作品和声望,这样做的初衷是为了避免仅以一张试卷评判考生,一卷定终生,沧海遗珠,埋没了真正有才华的人。

可这样做也带来很大的弊端,考生们为了让主考官知道自己考场外的水平,纷纷把自己平时的作品写成卷轴,在考试前献给达官贵人,以求引起重视,向考官推荐,这个做法叫做“行卷”。

所以,干谒行卷,得到达官贵人的举荐成了科举及第与否的关键。

如果你天生就生在名利场中,身边都是朝廷中说得上话的人,举荐就不成问题,科举也就水到渠成,甚至还能事先确定好录取的名次。

唐代的举子们,包括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大诗人,无一没有走过艰辛又无奈的行卷之路。

前面讲到过,唐代科举考试,有干谒行卷的风气,达官贵人的举荐是科举及第与否的关键。

第二次参加科考的陈子昂才深谙此道,但是朝中没有相熟的人,行卷没有门路。于是他想出一个绝妙的办法。

一天,街市上有人买胡琴,要价百万,但无人识货,陈子昂出价千缗购得,众人惊问,他回答说,我擅长此道,明天可到我的寓所宣阳里听我弹奏。

众人如期而至,可陈子昂并不弹琴,他说:我是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却无人欣赏,弹琴是贱工之役,不值得钻研。说罢,举起琴砸碎,把自己的文章分发给众人。

如此一番,一日内,陈子昂声华誉都,终于让主考官注意到自己,一看他的的文章,果然是织锦绣片、才华不凡,于是这一次顺利得中进士,授将士郎。


4

恰好这一年(684),高宗驾崩于东都洛阳,朝廷打算把灵驾运回长安。当时关中饥荒,如果再迁灵柩入关中,就会大兴土木,使役百姓,对处于饥荒中的百姓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于是陈子昂上《谏灵驾入京书》,极力建议安葬洛阳,得到武则天赏识,在金华殿召见他,授官麟台正字。

接下来的几年,陈子昂又屡上谏疏,大胆批评弊政,武则天也多次召见他,特赐纸笔,令其谈论当今政要。

能够得到多次召见,也足见朝廷对他的重视,所以陈子昂也一度充满希望,以为可以实现自己“至君尧舜,匡时济世”的理想。

但武则天看中的其实只是他的文才,并不欣赏他的政治才干,虽然多次召见,却并不委以重任。

武则天一生都在进行不懈的权力斗争上,她从太宗的妃子、一介女流,最后成为中宗的皇后、独掌大权,名不正言不顺,反对她的势力不计其数,一步步走来,靠的都是一系列宫廷政变和阴谋权术。

所以,武则天一边不拘常规、破格用人;一边又疑神疑鬼,大兴冤狱,对反对她的人毫不留情,她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保住自己的位置。

而陈子昂耿直方正、不谙权谋之术,他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从国计民生的角度出发。

所以,陈子昂的悲剧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武则天只想利用他的忠心和文学才华,为自己打造称帝的舆论,对他苦心孤诣写下的谏疏,往往置若罔闻、视而不见。

其实不独陈子昂,古代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的命运大都如此。

所以多年来,陈子昂一直沉沦下僚,无所作为,694年,授右拾遗,这是陈子昂一生中最高的职位,却只是个负责谏言的八品小官。

不久又祸从天降,被诬告谋反下狱,在狱中度过1年,才得洗脱冤情出狱。


5

696年,陈子昂37岁,发生营州(今辽宁)之乱,契丹部落首领李尽忠等叛乱,陈子昂作为参谋帷幕,从武攸宜东征出塞。

武则天本想给武家人立功机会,不料武攸宜就是个饭桶。先头部队吃了败仗,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领军万人前驱御敌,武攸宜认为这是书生之谈,拒不采纳,稍后,陈子昂又进言,忤怒了武攸宜,把他降为军曹。

有志难申、报国无门,黯然神伤的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幽州台,又称黄金台,遗址位于北京,相传战国时期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修筑高台,台上放置黄金,作为赠送贤士的见面礼。士人们听说燕昭王礼贤下士,纷纷来投,其中就有乐毅、剧辛等,后来这些人都成为振兴燕国的得力干将,最终打败齐国,跻身战国七雄之列。

陈子昂孜孜矻矻,劳碌半生,不仅政治抱负破灭;文学上,在宫廷文人大行其道的当时,他的文学主张也少有人理解。

站在曾经招贤纳士的高台上,俯仰古今,天地辽阔,宇宙苍茫,仿佛只剩下自己,一种巨大的孤独感,一种不被理解的悲凉,从心底生出,禁不住怆然涕下!

除此之外,陈子昂还写过《感遇》三十八首,都是倾诉他的忧愤之情,后来张九龄被贬,也曾仿照陈子昂的《感遇》诗,写了《感遇十二首》。


6

从边塞回来后,圣历元年(698),陈子昂终于做出最后的决定,以父亲年高为由,请求辞官归里,武则天诏令以官供养。

回乡后,陈子昂在洪射西山建茅屋数十间,种树采药,隐居山林。第二年,父亲病逝。

当地县令名叫段简,贪得无厌,他知道陈家富裕,便罗织罪名,敲诈逼迫,陈家送钱20万缗(这在当时是笔大数目),段简依然不满足,把陈子昂捕送狱中。

陈子昂向来信仰修道数术,在狱中自行占卜,卦成后大惊,说:“天命不祐,吾殆死乎!”

于是果真死于狱中,终年42岁。


6

关于陈子昂的死,历来认为可疑,陈子昂官阶虽不高,但得武则天多次亲自召见,名重朝廷,段简区区一县令,以20万缗为少而杀之,不太可能。

后人推测,有可能是陈子昂性格耿介,在朝中得罪过武三思,武三思授意段简陷害,才死于非命。

陈子昂死后40年,段简也被章仇兼琼所杀,也算是替陈子昂一洗冤仇。


7

陈子昂生在初唐与盛唐之交,他倡导反映现实、抒写怀抱的文学主张,受到后世许多诗人的拥护和推崇,比如张九龄、李白、杜甫等都曾受到他的启迪,直接影响了盛唐之音风格的形成,所以被誉为开盛唐之风的先驱人物。


你可能感兴趣的:(唐诗往事12——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