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件事上能否集中注意力,取决于你对它是否感兴趣

当你看到小朋友在写作业时边写边玩,你可曾认为是孩子注意力不够集中?

当你在工作中时常被琐碎的小事所打断时,你可曾责怪过自己不够专注?

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理解人性》一书中表示:注意力缺失实际上意味着个体选择从某种境况中抽身,只不过他人认为这是他应该关注的对象。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认为应该集中注意力的事物,而当你希望他人把注意力集中在某处、却没有得到对方的响应时,你就会自认为他人不够集中注意力。

实际上这是一种谬论,因为对方根本不想在此事上集中注意力。

因为没有意愿,所以才不去做,不能称其为注意力不集中,只能说对方对于此事不感兴趣。

比方说对跑步上瘾的人乐在其中,也许他们在最初并没有预料到自己会对跑步、深蹲、瑜伽等项目上瘾,但随着运动时长的累积,他们感受到了体能、精力及心态发生的变化,由此他们便会越来越坚定地持续这些运动。

而对于那些没有经历过这些内在变化的人,你希望他们向你一样热爱运动吗?这就着实有些难度了,毕竟他们没有感受过你所感受的那些变化。

说得再直白一点,孩子之所以在写作业时会分心,是因为他对学习不感兴趣;你之所以在工作中不够专注,也是因为你没有那么热爱你的工作。

当一个人出于“不得不”的心态去做事时,任何他所感兴趣的事物都可以让他分心,至少它们比当前所做的事情更容易激起他的兴趣。

得知这一理论,将使我们对生活及工作的思考又加深了一步。

日后,你若再发现自己不知不觉中就在工作或其他事物上分心,不必再自责于无法集中注意力了,此时,你需要考虑的应是:如何提升自己在工作中的兴趣。

在一次重要会议中,你发现你的员工有些心不在焉,这时你立马能够想到他们不是注意力不够集中,而是对会议内容不感兴趣,或是有其他事情激起了他们的兴趣,才使得他们在会议上分心。

那么这样一来,通过观察这些蛛丝马迹,你就能够准确地了解到他人对一件事情是否感兴趣。这对于我们日常沟通而言,可是非常有帮助的哦。

比如商务谈判、家人之间的日常交流、大规模的主题演讲等,你都可以从“对方或是受众的注意力是否集中”这一信号中取得有效反馈。

这种反馈包括你的话题是否能够引起对方的注意力、你是否需要重新找个话题、你的哪句话让对方转移了注意力、你是否有触碰到对方不便提及的事情等等。

相信很多朋友在都对分心这一行为产生过一些负面情绪,可是阿德勒的理论,让我们充分了解到注意力不够集中,并非是注意力出了问题,而是你原本就不想在某些事上集中注意力罢了。

环境的变化,也让人们在生活中总是会找到一些新鲜事物,那么当重复性的“事务”及新鲜“事物”共同出现时,哪一样更加能够调动你的兴趣及积极性,我想不必我多说了。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句话用来分析注意力的集中情况,也同样合理。

人们总是会习惯性地被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所吸引,因此如果你无法专注在某件事上,只能说明你对它不感兴趣,或是有更有趣的事物在干扰你。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某件事上能否集中注意力,取决于你对它是否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