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定律逐渐失效

历史上的经济危机

人类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每个人生命所获得的体验,如果不是社会分工,让自己去实现,恐怕给一亿年,他也完不成。一个人可以种庄稼,打猎,但绝对造不出100层大楼,更不可能形成庞大的工业、商业、金融业。

作个现代人是非常幸福的,他的寿命也许是有限的,但他所享受的一切却需要无限的时间成本。全球化时代的人类,他的生命体验不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而是由全人类创造的:

他用的手机可能是美国或者芬兰设计设计的、用的是韩国的显示屏、台湾的电路板、最后由中国的IT产业工人制造出来。他会喜欢美国的迈克尔杰克逊、英国王妃戴安娜,他或许正在观看南非举办的世界杯、或者美国好莱坞的大片。这就是全球化时代的人。

古代并非如此。远古时,一个部落用着自己制造的工具,农耕或者打猎,自娱自乐;古代,男耕女织,除了铁器需要铁匠打提铁器,木匠打家具,这都是在很小的范围内能够满足,更多的需求都自给自足。

伴随人类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空闲时间也越多;或者说,如果人类持续不断地劳动,就会有大量剩余产品。而解决剩余产品的方法就是,交换。每个人可以享受更多人的劳动成果,同时,也在输出更多的劳动。经过交换,产生了商品经济。

工业革命前的大航海时代,新大陆不断拓展,殖民战争让全球的人们不断消化剩余产品,经济高速发展着,而问题也同时产生:

一个是财富分配高度不均衡带来的消费不足。资本论里提到的18世纪的产业工人,几乎除了睡觉就是工作,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当财富差距越拉越大时,就表现为——少数人的过度消费,和普通大众消费不足,最终表现为,生产过剩。财富向来具有自我膨胀的能力,贫穷也似乎成了难以改变的基因。

第二是当全球的新大陆都被悉数探索出来,当产品可以****到所有可能去到的地方,当产品销往全球所有国家之后,还在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生产过剩、经济危机就在所难免。而在争夺全球市场过程中,造成了利益不均衡,最终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

世界被战争破坏,物资和产品极度缺乏,人类在重建中经济开始复苏;欣慰的是,不断出现的新科技带动了新的需求,人类从电子时代进入数字时代,功能强大而丰富的IT产品,成就了新经济的引擎;发达国家形成了中产阶级,保持着旺盛的需求,也带动了产业发展。

这就是过去数千年生产、交换、发展和战争、再发展的轮回。

摩尔速度的IT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引擎

战后的新技术从电子时代走入数字时代,都成为全球经济的助推剂。尤其在最近20年,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和软件的摩尔速度发展,似乎让世界经济焕发了青春。

和地产、汽车行业相比,信息技术算不上是大行业,但却是数字时代经济发展的最大贡献者,因为,IT行业的发展发展迅速,并遵从著名的摩尔定律(由英特尔(Intel)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Gordon聽Moore)提出来的)。其内容为:

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当价格不变时;或者说,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个月翻两倍以上。摩尔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

速度功能提高而成本却在降低,这就是信息技术的魅力。也正是在这个规律之下,硬盘从最初的几十兆到现在数百G,十余年提高了数千倍;处理器也从386升级到到现在多核的高能处理器;而显示器从最初的黑白单色显示器,发展到现在可以支持蓝光1920*1080的3D视频格式。

IT业还有一个特点:成本极低。CPU的材料是砂土,主板、显示屏等原材料成本可以忽略不计,一部数千元的手机材料成本仅仅几元钱。可见,IT业(软件业尤其明显)产值为社会创造的产值是纯利润,这意味着,经济增长率为8%时,IT业为整个社会创造的价值是IT业本身的12倍以上。IDC的报告称,微软每创造1元钱,就给合作伙伴和社会创造16元的价值。

2009年,全球IT产业业绩为14620亿美元,如果按照10倍贡献率计算,IT业为全球贡献14.6万亿美元价值,相当于全球70亿人口每人至少均摊1万人民币的GDP。仔细回想下,十年间,我们吃的饭、穿的衣、住的房有多大变化?可我们的数字产品却经历了整整一个时代,Mp3淘汰了Walkman;手机淘汰了传呼机;电子书和平板电脑正在淘汰整个传统媒体。

IT是最近二十年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功臣,这点没人会质疑;但IT业也面临着产品过剩!

摩尔定律失效与新经济危机

IT业的摩尔速度,并没有持续下去,而趋缓的IT也给世界经济蒙上了一层灰影,笔者认为,这恰恰是最近几年世界经济下滑的重要原因。这个结论并不一定正确或者准确,仅代表笔者的一家之言;

笔者在《听一个要脱离摩尔定律的后IT时代》一文中担心IT业的摩尔定律会逐渐失效,从而影响到整个IT业的发展。至于这种失效,并非源于技术原因,而是,作为人类自身对数字信息的需求,已经或正在接近极限。

英特尔的确还可以继续切割半导体,让硅晶圆更细小,以制造出速度更强大的处理器。也许这个过程还能进行下去,但人类的视觉、听觉的感受力已经达到极限:

人类的视觉对颜色分辨能力,大约相当于真彩色,这已经在大多数显示器上实现;对图像大小的需要,在蓝光级别,未来可能是3D蓝光,这些也已经实现;在扫描率上,不超过60Hz,同样已经实现。

而人类听觉大多数在44kHz的水平,早在CD时代就已经实现,大部分人对Mp3音质已经很满足了,Mp3统治主流音乐已经超过十年,却还没有新革命。在存储容量方面,一个1T的硬盘里可以装下,一个人一生所有的想看、想写和记录的文本文件,理论上甚至可以轻松装下一个中型图书馆。

摩尔定律还会适用么?Intel还在切割CPU?聽微软还在研发的128位的操作系统,但这些我们都需要么?现在的IT业进入了一个瓶颈,问题并不在IT企业,关键问题是我们无法改变的身体上:正因为我们看得不够细、反应不够快、听觉也不够灵敏,所以,那些号称更快的处理器对我们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一天吃三顿饭已经足够饱了,再多吃就是浪费。

新世纪,全球新经济的困惑和希望

和经济学家对产业分类不同,我更喜欢按照计算机结构,把产业分为:能源产业、物资生产和信息产业。就像是一台PC能运行的三大要素:数据、电源和设备。

英国的产业革命,将人类带入一个高速生产物资产品的时代,而代价是,更加高速地消耗着能源。也正是从那是开始,人类真正成了地球的败家子儿:我们仅用了200多年,就把地球上亿年形成的石油掏了半空,快速释放的能量让地球发烧,变热。

而当中国人也要沿着英美的老路走下去的时候,来自四方的“低碳”“绿色”“环保”的声音要让我们背负更多的“地球责任”。事实上,延续200多年的,“石油经济”这种过度依赖能源消耗的模式正在遭遇更多的质疑。而我们整个产业都面临问题:

石油不能过度采集,依靠石油血液维系的汽车业正谋求转型。这是能源产业制约物质生产的残酷现实,我们对于能源的需求是无限的,但能源是有限;信息产业遭遇相反的境遇,摩尔定律失效的背后是,我们对于信息的需求是有限的,但信息现在却在无限地增长。

人类总是沿着惯性思维去思考,华尔街的金融家们也不例外。我们回忆下08年华尔街金融海啸,金融家们在设计衍生产品时,都默认了一个他们认为“不变的变量”——那就是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或者摩尔定律指数。而一旦这个变量真的改变,美国金融系统就将陷入了崩溃,这就是后来的金融海啸。

美国经济已经打上了太多新经济的烙印。新世纪的全球分工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世界还是石油中心,中国成了制造业中心,而美国扮演了全球信息中心:从CPU到互联网,美国是新经济的标准和样板。

全球经济面临着新世纪的尴尬:能源越来越贵,制造业跟着疲软,信息产业高度过剩。绿色经济也是经济,但这是一个让全球经济增长变绿的经济——更少地消耗能源和物质,必将减少全球的有效需求。结果是,能源业通货膨胀,制造业和信息产业的通货紧缩。新经济的摩尔定律正在失效。我们不能指望新经济拯救新世纪。

当然,这不意味着没有一点希望。苹果iPhone4和iPad火暴销售的场景说明,人们对于移动终端和产品的需求仍然很旺盛,平板设备能够满足人们移动信息需求。这种需求也许能复制十年前PC产业的迅猛发展,而这类需求也许将维持十年以上,而且这种需求并不局限在个人市场,也将拓展到企业市场。

 人们对便携设备的需求,在过去十年没有充分实现——上网本是廉价的、可上网的笔记本,但它和笔记本一样只是可以随时携带,但却不是一款可以随时使用的便携产品。下一个十年,属于高性能的智能手机,属于便携的平板电脑。所以,我们没必要太悲观。

你可能感兴趣的:(摩尔定律逐渐失效)